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受到了很大沖擊,世界各國逆全球化趨勢與民族主義高漲,美國、日本紛紛提出將制造業搬離中國的獎勵與補貼政策。面臨新的國際環境,我們分析了中國制造業實力與短板,討論了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將面臨那些挑戰,今天發布本專題的第五篇系列文章,探討一下面對疫情沖擊,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應該有哪些新思維,很多觀點是老王個人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1、新思維之一:供應鏈的應急與常態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基本常識,哪就是決定世界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布局是常態要素,即: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而疫情沖擊是非常態,處于應急時期供應鏈,可以不講經濟規律的,不考慮成本要素的,但任何國家不可能總是處于應急狀態,世界總會回歸常態。回歸常態后,決定制造業產業鏈布局的還應該是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如果人為的進行脫鉤,違背決定制造業供應鏈布局的基本規律,也必將失敗。
但是很多人缺乏應急與常態的思維,往往大腦一根弦不會切換,一遇到應急狀態,思維也馬上變成了一根弦的應急態,就沒有常態思維考慮了。比如:這次疫情爆發了,應急物流極為重要,于是一大批專家都開始考慮今后要建立一個獨立的應急物流體系了。但他們想不到的是,應急態過后,物流要回歸常態,要講成本與效益,如果單獨建立一套獨立的應急物流系統,可能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也遇不到同類的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了,你建設的應急物流平臺再先進,二十年不用也會落后,你應急倉庫網絡二十年不用也會變得無用而松懈,等真的事件發生了,還是會手忙腳亂,不能發揮作用。就像非典過后建立的應急物流體系,這次在疫情爆發后起到什么作用了嗎?
真正的應急應該蘊含在常態之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專門應急物流系統,常態化的物流網絡完善了,信息系統先進了,每年迭代進步了,事件爆發可以立即切換到應急狀態,把應急態蘊含在常態體系中磨煉與發展,遠比獨立建立應急物流體系重要。
制造業供應鏈的布局同樣如此。假設美國通過疫情沖擊,感受到口罩生產都變成了戰略保障,應該不惜代價將產業鏈布局在國內,以后疫情爆發不再受制于人。于是在美國大量布局口罩生產廠,將口罩廠搬到美國。但由于沒有需求,生產能力大量閑置,人工費用等高昂,讓口罩生產成本很高,作為戰略與應急是可以不考慮成本,但是常態情況下能堅持兩年嗎,能堅持兩年還能堅持三年嗎?如果十幾年沒有應急態還能堅持嗎?
應急態是不常有的,如果把應急態當成常態考慮是不正常的。從常態的思維角度上,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布局一定要遵循經濟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們考慮未來中國產業鏈會不會搬走,應該從常態思維角度去考慮,而不是應急態。因此,未來真正決定產業鏈布局的,不是應急態,是常態。
應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搬遷問題,我們要考慮的是影響產業鏈搬遷的常態化要素,要解決的是我們存在的常態化的問題和短板,因為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及貿易戰影響,美國公司有搬離中國趨勢,決定的因素還是常態因素。
疫情沖擊讓很多原來制造業強國感受到了供應鏈斷鏈的沖擊,一些制造強國卻不能保障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物資生產;甚至醫藥大國藥品原料70%以上需要中國供應,感覺教訓很深,印象深刻,腦袋一熱,就想當然的要制定一些促進產業鏈回歸政策。對這種應急狀態下的應急政策的影響不必太在意。如果我們把根本問題解決了,把常態問題解決了,應急狀態下的鼓噪就不值一提了。疫情不是年年有啊。
2、新思維之二:產業鏈不分高低端
這是我們的一個教訓。近幾年,我們一直在講消滅低端產業,把低端制造業往外轉移,但是,我認為制造業只有技術先進與落后之別,產業沒有高低端之分,向中高端發展不能夠放棄中低端,沒有中低端就沒有中高端。
在制造業工業體系當中,可以分鏈主和協同企業,但是不代表鏈主企業就是高端,協同企業就是低端。比如華為是手機的鏈主,供應商供應芯片,不代表芯片低端。包括口罩物資,我們過去可能把這個當低端,但是如果這些產品這次中國自己不能生產的話,這次疫情的沖擊中國將面臨什么樣的情況啊,那是非常可怕的。
目前中國制造業最大優勢就是產業鏈配套齊全,前幾年公知精英呼吁淘汰低端產業,已經對中國制造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如果不糾正,會極大破壞中國制造業固有優勢。精英們眼中很多所謂低端制造業,其實并不低端,也不會帶來巨大污染,卻可以帶來大量就業。一個國家制造業沒有所謂的低端的制造業配套支撐,高端制造業也是空中樓閣。蘋果手機產業鏈布局在中國生產,就是是因為中國制造業體系完善,配套齊全。
一些著名的媒體經濟學家忽悠說,中國人不能開血汗工廠,中國人工資高了,企業成本高了,資本家為了降低成本,自然就會尋找成本洼地,向越南等地搬遷工廠。但是中國東西部縱深區域很大啊,廣大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勞動力也很便宜,為什么就不能引導這些企業向內地搬遷呢?中國隨著經濟轉型,一些所謂低端產業真的就必須轉向越南和印度這些地區,不可能轉向中國廣大的內陸地區嗎?實踐給出了相反的證明。
以重慶全產業鏈轉移為例:黃奇帆當年主政重慶經濟時,重慶通過全產業鏈轉移,在招商時特別重視全產業鏈招商,在本地實現全產業鏈配套,把主廠和配套廠整體招商,專門建立配套產業園區,給予更好政策,這樣就不需要來料加工了,兩頭外在變成了一頭在外,比兩頭在外都具有優勢。另外,針對產成品走沿海出口仍物流成本高問題,就利用西部內陸優勢,推動歐亞大陸橋計劃,通過陸運進入歐亞地區和國內大陸銷售,替代沿海出口策略。這樣國內內陸西部地區就有了可與沿海地區媲美優勢,又有西部地區人力資源便宜優勢,推動沿海地區企業向內陸重慶轉移而不是向越南和印度轉移,帶動了重慶的經濟發展。
3、新思維之三:供應鏈的安全思維
貿易戰與疫情的沖擊讓大家深刻認識到供應鏈安全越來越重要,企業必須要具有供應鏈安全的思維,企業要高度重視供應鏈風險管理,通過供應鏈安全預警、全鏈條結構優化、供應鏈重組、供應鏈備鏈、供應鏈彈性運作等方式建立安全緩沖應對機制,防范各種可能的供應鏈安全風險。
要保證供應鏈安全,需要有供應鏈安全對策,具體簡述如下:
一是建立供應鏈安全預警與評估機制。實時監測與評估供應鏈安全狀態,隨時調整供應鏈布局,完善供應鏈體系,讓供應鏈具備韌性;
二是針對各類突發事件,建立應對供應鏈安全的應急預案。預案要對制造業供應鏈可能的風險與可能突發的問題進行預測,提前做好準備,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保障供應鏈安全;
三是對重要的核心產品采購,培育2家以上供應商。也就是選好備胎,不要把核心產品供應安全寄托在一家供應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
四是針對各類突發事件,注重供應鏈中物流、資金流等安全管理。隨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供應鏈物流安全與資金安全;
五、增強供應鏈韌性,建立供應鏈韌性分析評價機制。不斷分析供應鏈的各類短板,隨時完善,建立一個高效協同的韌性供應鏈體系。
4、新思維之四:陸權時代供應鏈新思維
這個方面過去探討的不多,因為過去制造業供應鏈是海權時代供應鏈的布局。改革開放后,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時,最先發展起來的往往是在沿海地區,因為在沿海地區可實行“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策略,來料供應在外,加工生產后的產品銷售在外,采購與銷售這兩頭都通過海上運輸線進行全球化連接,因為海權時代的運輸線是在海上。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未來打造的是一個“陸權時代”。陸權時代會帶來產業鏈向中國大陸縱深地區轉移,也就是往中西部轉移。很多人理解“一帶一路”有一個誤區,陸權講的是絲綢之路的經濟帶,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把產業鏈由東部向西部轉移,就會出現全要素聚集和流量樞紐的問題,帶來經濟帶發展的問題,全產業鏈配套問題等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把兩頭在外變成一頭在外,把“來料加工”的零部件全球化供應集中起來,在當地搞全產業鏈配套直接供應,縮短采購供應鏈;把產品銷售通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拉長產品銷售鏈。
如果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向內陸轉移,還采用海權時代供應鏈思維,來料通過海上運輸+內陸(鐵路、公路、內河)運輸到內地,產品也需要內陸(鐵路、公路、內河)運輸+海運,還用用海權時代思維實現供應鏈全球化連接,則內陸制造業供應鏈成本一定很高,一定會抵消勞動力比沿海地區便宜的優勢,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縱深發展,一些產業布局極有可能就都轉移出去,到越南和印度了。
陸權時代的供應鏈思維最好的案例是重慶,當供應鏈在內陸時,以前“兩頭在外”的模式成本太高,此時考慮的就是“一頭在外”,不要來料加工了,而是在當地實現全產業鏈配套。當供應鏈鏈主到重慶之后,重慶把所有給其配套的企業全部用優惠政策吸引過去,做成配套產業園,實現全產業配套。我們叫做“一頭在外,當地配套”,之后產品通過“一帶一路”,實現向歐洲以及經濟帶沿線的國家進行產品銷售。這樣一來,成本降低,同時加固了產業鏈配套,加固其韌性。這體現陸權時代供應鏈思維的重要性。
5、新思維之五:應急供應鏈思維
疫情爆發以來,大家對疫情下的應急物流了解較多,很少人關注應急制造。其實面對這次疫情沖擊,中國的應急制造成就更大,應急供應鏈為應急制造提供了基礎保障。
過去,正常情況下中國口罩一個月的產能大概是幾千萬。初步測算,目前中國口罩的產能目前已經達到了每月40億各以上了,短時間內中國防疫物資近百倍的應急產能擴張,充分彰顯了中國制造的整體實力和應急能力。大家也可以看到,國外疫情爆發也很長時間了,他們也遇到了口罩等防疫物資供應問題,他們也在推動本國的應急制造。但是實踐表明,國外應急制造能力擴張非常慢,與中國遠遠不在一個級別之上。
例如:口罩這種生產能力增長,完全是通過突擊建生產線,突擊增產轉產來實現的,這是中國疫情期間應急物資保障能力的一個突出體現,是基于完善的產業配套,強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基礎,才能夠實現的應急制造,應急制造是應急供應鏈里亮麗的一筆。
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應急供應鏈具有弱經濟性以及強敏捷性,需要政府主導,全社會協同響應,以時間效率為核心目標,形成能夠快速響應環境變化的動態供應鏈。應急供應鏈思維具有如下特點:
1、政府主導:通過政府統一指揮、調度、布局,實現高效協同與快速響應;
2、社會體系:對接社會供應鏈體系,不另搞一套,供應鏈系統;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發揮民營經濟市場響應速度快優勢,同時要實行必要的兜底采購政策,讓新形成的生產能力在疫情期間就實現投入產出平衡,讓響應政府調度指揮的新進入企業能夠在疫情期間收回投資實現盈利。
3、市場運作:供應鏈管理由專業團隊負責,非國家安排的生產線投入遵從市場規律,政府不能對所有應急產能進行政策兜底,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策投入生產的,也要自己對投入產出負責,因為疫情過后一定會出現大量富余生產能力,一定會一地雞毛,很多企業會過把癮就死,應急不是常態。
4、應急制造:突擊生產線建設,鼓勵增產、轉產,盡快形成戰略物資保障供應的生產能力;
5、應急物流:對接社會運輸、倉儲、配送、快遞等社會物流體系,打通物流通道,形成應急物流能力。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