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趨勢塑造中國的國家戰略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從國際看,全球的經濟、社會、政治、軍事進行了深刻調整,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們的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在這個背景下,國家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在經濟方面,要實現產業強國,核心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樣來實現?在黨和國家的報告里提出了很多方案和路徑,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全面開放格局等一系列方法。
第一,世界是平的。全球的經濟增長和貿易擴張,要求全球連接、全球流動,這種連接既包括交通、通信、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也包括制度、文化、金融的連接。全球連接推動全球流動,包括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過去一直是美國推動全球流動,現在中國和美國成為了兩大樞紐。過去跨國企業才能有全球流動,而現在小微企業也能參與其中。
第二,世界是快的。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
第三,世界是新的。我們要推陳出新,不能落后。我們要不斷變化、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引領發展。
第四,世界是綠的。我們需要青山綠水、新鮮的空氣、食品、美麗的環境,這都是“世界是綠的”的表現。
第五,世界是簡單的。行為學告訴我們,人不喜歡復雜的關系,所以無論政府簡政放權還是生意的簡至道大,都讓世界變得更簡單。如果你能讓世界變得更簡單,世界就會讓你變得更加的不簡單。
第六,新經濟革命和新產業變革都已經發生,新經濟革命和生產、流通、交易、金融都密切相關,在流通方式、物流方式、金融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都會帶來深刻變化。它也會和新材料、生物、健康等多點觸發,新商業模式表現將非常突出。這一點將在很多年內都不斷有突破,會為整個經濟格局、社會格局,包括世界的地緣政治都帶來深刻的變化。在這一輪革命中,數字革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內容。數字革命的核心特點:一是用戶為中心。用戶不僅是上下用戶,也包括企業的員工、各方面利益主體;二是互聯互通。資源、要素在各方面都要互通,形成大規模的協同技術,這個技術是全方位的,包括橫向、縱向、新要素及數據。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將會成為新要素。隨著數字革命,服務業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中國產業發展情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整個產業也發生很大變化。中國制造業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中國運輸業,在貨運量、貨運周轉量等方面于2013年超過美國。中國電商行業,也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中國在過去13年實現了數量追趕,下一步要實現二次追趕,從數量追趕邁向質量追趕。
中國產業在國內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質量不高;二是結構不合理。當前,中國經濟最突出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一二三產業結構、輕重工業產業結構、高科技產業占比;三是創新能力弱。盡管提出了創新驅動的口號,但到目前為止,國民經濟并沒有發展到創新驅動的階段,而是處在混合驅動發展的階段;另外,還存在發展環境欠佳、包容性不強等問題。
中國產業在國際上的挑戰:貿易摩擦、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市場競爭、國際戰略資源爭奪、地區沖突等。現在很多國家把中國當成威脅,在反貿易、反補貼、反傾銷等方面都針對中國,我國目前在全球是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
今年3月發布的特朗普301報告里,針對的是中國最高端的產業(生物、信息、新能源技術)、政策、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詳細分析等,通過這些,要求中國調整相應的政策。
中國經濟處于結構轉換關鍵期
目前,中國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需要通過以新帶舊,形成全新的經濟。這里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比如我們為了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需要進行結構優化。需要培育新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等方面發展。同時應注意到中國經濟的復雜性,經濟復雜性越高,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性則更強。
推動中國經濟方式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農業發展是綠色、安全、優質,高質量制造業發展是品質、品種、品牌,高質量服務業發展是體系完善、結構優化、功能強大、價格合理、體驗良好,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實現政府和市場的有機結合。中國的市場是不完善的,市場失靈的地方要通過政府的力量來彌補,形成競爭優勢和國家優勢,特別是在結構優化過程中給相關產業注入力量推動競爭力的提升。高質量的國際化發展是減少貿易摩擦,合作共贏,實現經濟、政治、社會、軍事、文化、生態的良性發展。
OECT發布的報告稱,中國GDP到2030年將占全球的28%,美國占18%,印度占11%.到2060年,中國GDP將占28%,美國占16%,印度占18%.中產階級的訴求非常高,屆時90后、00后將會對整個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過去是美國的世界,未來是中國的世界,所以中國的進口物流、出口物流將會有巨大發展空間。到2020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會超過12000元,到2035年形成初步現代化國家,到2050年成為現代化強國。從2035-2050年,僅僅用15年,要從初步現代化國家成為現代化強國。在新的時代,國家對我們的戰略使命非常緊迫。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中國的產業目標可以概括為五個字:強、智、綠、聯、特。“強”是在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全球治理上擁有發言權 。“智”指企業、產業、技術都是智慧的。“綠”、“聯”指互聯互通,智慧協同。“特”是指有細分市場。工業方面,要成為工業強國,最重要的是在2020年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到2025年,部分工業全球領先。到2030年在工業方面會成為世界強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這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國家推進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力爭2020年使增加值占15%左右,2030年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服務業方面,服務業要成為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到2030年成為服務性強國。農業方面,土地產出率比較高,但我們的人均產出率比較低,未來我們要成為農業強國,特別在安全、優質、綠色方面要大力發展。
未來的創新在十個領域非常關鍵,包括盈利模式、網絡、結構、流程、配置創新,服務、渠道、品牌、顧客參與和體驗創新,這是一個創意鏈、創新網,貫穿全過程。
對于制造業,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包含三個戰略目標,但在文件中并沒有提出具體的路徑。我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路徑其實是從質量提升到仿創結合,到創造引領。
新時代物流業的新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4月獲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會發展研究部、產業經濟研究部,從事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社會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出版了《邁向物流強國----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物流經濟分析》、《中國醫藥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與全球資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論文有《物流強國的總體戰略設計》 、《中國物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思路》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構建面向未來的國家物流系統》 ,《新時期深化鐵路體制改革思路》《促進中國制造業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