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公鐵水聯運是最經濟的路線,由水路,鐵路長距離運輸,兩端借助公路運輸,實現端到端的服務。但目前的問題是,公路與鐵路企業的接駁等,需要較長的協調過程,作業流程較為繁瑣,有統計資料,在鐵路運輸全程中,鐵路運行時間只占三分之一,絕大多數時間耗費在貨物中轉,組織協調上,從而使得貨物的在途時間及庫存成本大幅提升,這就需要數字共享,通過運單簽發、機車調用、場站作業數字打通,實現無縫銜接,以降低成本。
目前來說,雖然公路和鐵路運輸都在激烈地搶占物流市場資源,但在大宗運輸這一塊,公路和鐵路必將從競爭走向合作,各自在大宗物流中揚長避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實現有效銜接,達到1+1>2的成效。
搭建數字化公鐵聯運管理平臺,首先需要建立起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再實現鐵路、公路物流企業之間的業務對接,不同運輸方式之間實現信息互聯共享,使貨主、客戶能夠可視化地跟進物流狀態。
“一單制”是暢通大宗物流,實現降本增效的重大舉措,而一單制的根本是標準的數據集合,通過無縫的信息流轉帶動線下不同物流實體間業務銜接,串聯起全程物流各階段業務數據、單據,形成涵蓋全程物流所涉及的所有物流主體的完整的數據鏈,達到一次收費、相互認證、一單到底”服務方式。
也就是說數據打通“一單制”聯運模式,打通海關、鐵路、港口等數據,公鐵水協同運輸降低能耗與成本。
隨著技術的進步,應用的拓展,我國大宗物流數字化基礎逐漸完備,各大宗物流頭部企業紛紛啟動集團級物流戰略,投身數字化物流平臺建設,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大宗物流平臺將成為今后10年最重要的賽道。
未來智能化在大宗物流中將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通過智能配送功能,可根據不同貨物特征推薦配送車型,根據配送目的地智能生成配送路徑和貨物裝載順序,并按配送成本進行排序。
比如通過對大量運輸數據的學習和分析,算法可以預測不同路段的交通擁堵情況,從而為車輛規劃最優的運輸路線,據說,采用智能調度系統后,運輸里程平均縮短了15%,運輸時間縮短了20%。
大宗物流倉儲是其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在倉庫中部署各類傳感器,如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可以實時采集貨物的存儲環境數據;通過對歷史出入庫數據、庫存數據、銷售數據等的分析,可以實現精準的庫存預測和補貨計劃。
大宗物流正逐步構建智能物流管理系統,實現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高效運輸網絡的構建,數字化不僅能夠提供準確、實時的貨物信息,還能夠有效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運行,數字化不僅是保障貨物安全和貨權清晰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大宗商品物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