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由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需求側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自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從供給側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自要素升級、結構優化、制度變革。
要素升級強調通過知識增長、技術進步、創新驅動引領來促進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管理、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提升;結構優化強調生產結構、流通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要素組合結構、增長動力結構等優化;制度變革強調行政管理、土地、財稅、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制度體系變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詞,創新驅動是其核心動力和基本任務:第一是供給側,要靠創新驅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第二是結構性,要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化解結構性矛盾。第三是改革,要以制度創新引領改革,激發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發揮好“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支撐引領作用,以供給側“提質增效升級”促進供需關系高水平匹配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運行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的,人口紅利減弱,投資的邊際報酬遞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勞動力素質和制度供給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質量發展成為根本要求。加快形成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強化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撐引領,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創新是新發展理念之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新增長點和新發展空間。去產能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減少無效供給;補短板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補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短板。2016年,中央強調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是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17年,中央強調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即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大力培育新動能,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數量居世界第一,但中高端市場多數仍為國際領先企業所把控。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
2018年,中央明確要求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我國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國內市場,要強化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提升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引領作用
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根本要靠創新。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角度看,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在各項創新活動中,科技創新居于主導地位、發揮引領作用,最終要落腳到創新主體特別是企業主體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的作用。
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制造業是孕育科技創新的根據地,是重構國際產業分工的主戰場。中國制造業需要在多個方面發力,包括完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方面能力;構建多元化、統籌協調的創新資源投入機制;建立與未來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前沿技術供給能力和源頭創新能力;增強企業關鍵技術儲備和先進工藝設計能力;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
“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對于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激發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活力,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的產業集群。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創新型經濟,開辟新的增長源泉,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高質量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過實踐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系統的全面創新改革實踐。必須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把解決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統一起來”,協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全面提升勞動力、知識、技術、管理、資本、信息等要素的供給質量與效率。從供給側看,我國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完整,為提升產業鏈水平、加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奠定了良好基礎;從需求側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對企業和產業創新發展造成“雙重競爭”壓力,倒逼我國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升級;從創新生態看,要將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全局,強化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引領,全面支撐引領五大文明建設,打通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
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強調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選擇一些區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改革,著力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激發創新者動力和活力、深化開放創新四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改革探索。此外,國務院還批復了科創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改革創新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等各類試驗示范區,鼓勵基層積極探索形成改革經驗,復制推廣帶動面上改革,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釋放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體制改革旨在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加強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協調好政府與市場、央地等關系,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關系;全面加強基礎和應用研究,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有效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企業孵化,促進創新創業創造蓬勃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強化協同創新,打造一批科創中心和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深化科研機構及科研管理改革,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創新活力;適應國際形勢新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形成互利共贏的開放創新新格局;深化“一帶一路”等雙邊多邊科技創新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中的位勢,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以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為紐帶,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保障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設計—研發—制造—服務—消費”一體化循環的創新創業生態。(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