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且疫情形勢下工人更難招、雙碳目標、提升國際競爭力……近年來,種種客觀因素都在指向一個目標,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日益迫切。無論大中小企業還是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積極謀劃“制造”到“智造”的現實路徑。但是,大企業“船大難調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技術瓶頸,轉型的痛點也有不少。
近日,一場智能制造路演活動在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關村信息谷舉辦,其中“機器人勞務”項目,讓與會專家感覺耳目一新。新黃河記者又多方采訪機器人生產企業、傳統制造業企業等,均是第一次聽聞。這一項目服務的對象——制造業企業不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資金,不需要技術研發,甚至不用擔心技改轉型失敗。
只拿所替代工人工資的“機器人勞務”,能否醫治“制造”到“智造”的痛點?
“機器人代替了幾個工人,就拿幾份工資”
這家名為“易聞科技”的創業企業,五年多前成立于杭州,目前在濟南、長春、山西、臺州等地設有事業部。濟南事業部負責人江雪山介紹,公司主創人員或具有傳統制造業豐富經驗,或具有工業軟件、數字化、物聯網、集成電路、算法、傳感器、機器人集成等成熟技術,以制造業需求為核心進行深入研發,軟件與硬件并重,形成系統化的高可行性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與其他機器人企業將工業機器人銷售到工廠不同,易聞科技只是將機器人送到工廠“打工”,替代工人的工資就是機器人的工資。比如他們已經投放到企業且做得比較成熟的“機器人打磨工”,如果機器人做的是輪轂打磨,采用的技術是“3D視覺+IBF算法+機器人控制+機器學習+云上機器人”,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3.2個打磨工;如果是缸體打磨,采用“2D視覺+IBF算法+機器人控制+機器學習”技術集成,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4.2個打磨工;如果是排氣管打磨,采用“3D視覺+IBF算法+機器人控制+機器學習+柔性技術”,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4.5個打磨工。
事實上,傳統重工業的打磨工,由于工作臟累、粉塵污染嚴重,年輕一代的技術工人已經不太愿意從事這項工作。
“我們這種模式說簡單也很簡單,機器人代替了幾個工人,就拿幾份工資。”江雪山說,對于需要轉型升級的傳統制造業來說,前期可以說是零投入,所以比較容易接受,機器人上崗即高技能、高出勤,機器人工作中出現的任何問題、機器人升級等都由機器人生產企業解決,傳統制造企業也不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人力、財力。“為了讓項目形成示范效應,機器人目前已經在十余家大型企業打工,以后會逐步推廣到中小企業。”
機器人業界早已達成共識的是,工業制造過程中,凡是重復性的勞動,都可以由機器人來代替。但是,機器人并不是單純進行人工的替換,不是簡單地從人工到自動化,機器人必須具備學習能力,企業必然要進入物聯網、大數據時代,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數字化。全域感知、智能互聯、深度認知的機器人,被稱為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
從“制造”到“智造”是必然,但大小企業都有痛點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口凈增長僅48萬人,是近60年人口增長新低。
出生率下降,老齡化趨勢明顯,人口紅利不再,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年輕一代不愿再從事又臟又累的車間重復工作,倒逼企業主考慮如何從“制造”轉向“智造”,用機器人取代人工。
事實上,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一直非常重視制造業轉型升級。在近日舉辦的一場“技改升規”云對接會上,山東省工信廳規劃與技術改造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山東加快推進實施工業技改提級行動,縱深推進萬項技改、促進萬企轉型,這項工作等不起、拖不得,必須化危為機、尋求突破。”作為新舊動能轉換實驗區的山東,傳統制造業占比較大,智能化數字化技改被視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牛鼻子”。傳統產業有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需要拓展應用場景,只要深入推動工業技改,傳統產業就可以華麗轉身,新興產業就可以長足發展。
從“制造”到“智造”是必然趨勢,但轉型升級存在諸多難題。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協會秘書長蘇紅星對全省裝備制造企業如數家珍,“雖然工業門類齊全,產品種類豐富,多個子行業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但高科技人才嚴重不足,已經成為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
由于高科技人才嚴重不足,不少企業不知道怎樣進行智能化技改,對相關服務商持懷疑態度,不敢推進。山東省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劉燦軍告訴新黃河記者,大企業、小企業在轉型中都有痛點。大企業“船大難調頭”,如果實施技改,擔心能否成功、生產效率能否保證,而技改必然還要有時間成本,原有的訂單會不會被耽擱?小企業更多顧慮資金投入問題,雖然可以向政府部門申請10%-20%的技改補貼,政府也推出了“技改貸”降低融資成本,但真金白銀投入仍然主要來自于企業的造血能力。在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的當下,企業必須打好小算盤,避免因為技改出現問題導致資金鏈斷裂。
國產機器人進入快速增長期,運行穩定性仍存挑戰
新黃河記者采訪的長清一家制造業企業即表達了這樣的顧慮:貸款搞也可以,歸根結底是擔心技改后的效果,是不是真的能讓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還有多家已經進行技改的工業企業反映,機器人是進口的,操作系統也是外資企業的,因為擔心國產機器人性能不穩定。
機器人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多位專家反映,由于我國智能制造領域大多仍處于模仿、跟隨發達國家階段,國產機器人尤其是重型工業使用的機器人的確存在運行穩定性的問題,需要在技術上逐步完善。
一個新的變化是,外資企業受疫情影響,綜合競爭力降低,國產機器人廠商正在迅速搶占外資原有市場。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實現快速增長。供給端,工業機器人產量36.6萬套,同比增長44.9%;需求端,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25.6萬臺,同比增長49.5%。2022年以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速,1-2月工業機器人產量7.6萬套,同比增長29.6%。業內人士分析,未來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消散、制造業投資的不斷復蘇,工業機器人產銷數據將持續改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將迎來國產替代的黃金時期。
新黃河記者在市場調研中了解到,國產機器人為了搶占市場,尤其是與頭部企業建立合作,存在低價競爭的問題。業內人士為此呼吁,機器人生產廠商應該把精力放在提升產品精密度、確保生產效率方面,避免重蹈覆轍。
再回到本文開頭所舉的“機器人勞務”案例,易聞科技尚處于初創期,年銷售額不足1億元,其在傳統制造業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智能化技改模式,但這種模式同樣面臨資金等問題的挑戰。山東省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劉燦軍認為,機器人硬件成本相當高,一臺套至少在百萬元以上,加上企業招聘了大量科技研發人員,如果企業只拿機器人取代工人的工資,前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慢,可持續發展壓力較大。
路演活動中,“機器人勞務”項目受到各方關注,尤其是吸引了一些私募基金,但江雪山表示,企業發展主要來源于股東投入,股東主要來源于制造業、軟件業,對風險投資等不太了解,暫不考慮引入投資者,目前業務模式已經進入良性循環,不會盲目追求快速發展。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