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與傳統地面店的區別只在于由誰來完成最后一公里運輸的問題,實際情況要復雜的多。不夸張地說,最后一公里才是B2C電商服務爭奪戰的決勝之地。
電子商務是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如果,我們把電子商務果真只是看成電子化(信息化)的商務,那么,我們回想一下,是否曾經把馬車拉貨的商務叫過馬車商務、把汽車拉貨的商務叫過汽車商務呢,商務到底發生了什么改變,才讓我們有決心在前面冠以電子二字?
這里先從用戶購買的角度來看一下。
我在“電商病了”一文中提到近年電商創業大多集中在B2C模式,B2C模式是最像傳統零售的一種電子商務:網絡集中的產品展示對應零售貨架展示,網絡選擇對應于超市購物車,網絡支付對應于收銀臺,結算之后呢,是否開始有些不同?
傳統的購買發生在零售商店里,商品到達零售店之前,流通的直接動力來自于商家,此后,商品流通的直接動力轉移到購買者手上,由購買者決定商品下一步去向。
電商則不同,商家的直接動力不會終結在集中式的零售商店里,而要延伸到分散的購買者所在(通常是家里或者單位),看上去,商品從零售商店(或者配送庫)到購買者手中,電商與傳統地面店的區別只在于由誰來完成最后一公里運輸的問題,實際情況要復雜的多。
不夸張地說,最后一公里才是B2C電商服務爭奪戰的決勝之地。
對于商家來說,物流從零售店(配送庫)延伸出的最后一公里與此前的運輸非常不同,目標分散、運輸包裝變小、時間地點有諸多限制,這一公里不僅成本可能比之前所有環節累計的運輸成本還要高,運輸的個性化大大提高,最后一公里是區別電商配送能力的關鍵一環。
對用戶來說,最后一公里將服務從零售店延伸到家門口,不只是省了點力氣,購物不再需要安排大塊時間,計劃周期大大縮短,時效性需求大大增加,單次購物量減少、頻次增加,購物的驅動力將從產品宣傳依賴轉向用戶習慣依賴。
B2C商家還須比拼用戶引導能力,當購買者只在最后時刻才與購買的商品見面,是否還能產生超市那樣因為眼看、手摸大量待購商品而產生的沖動性需要?購物的感性如何彌補?
僅從收貨的便捷性看,住戶的防盜門口是最好的地方,但如何保證送、接雙方的時間呢,最后一公里將以何種方式結束?
你或許想到了過去家門口的信箱,如果家門口或者樓道入口,像信箱一樣擺放上收貨箱是不是很酷?這樣嘗試的商家想登上一本電子商務雜志的封面應該沒有問題,想要讓購物者滿意卻未必那么容易,如何讓冰冷的收貨箱彌補上售貨員或收銀員的笑臉?
那就退一步吧,讓小區物業或者連鎖的社區零售點充當最后一公里的終端,那里微笑將變得容易,或者我們不僅僅讓它成為提貨的終端,還賦予它體驗店的作用,你可以看看別人買了些什么東西,盡管你不能直接拿回家,但下次你有機會。社區配送終端體驗店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但也并不是個能交優秀答卷的學生,至少它犧牲了送貨到門口的便捷性。
最后一公里的終極解決方案是什么?要看你問多久之后,現實中不僅僅收貨箱、社區配送終端普及需要龐大的建設,更重要的問題是,當家庭辦公、網絡購物成為主流,如何想象我們還會熱衷于住在現在這樣高樓林立的城市社區里呢?
還有,別忘了,這篇文章中,我一直稱呼的購買者,他們還有一個稱呼叫作消費者,電子商務的商家,你會考慮如何幫助購物者消費嗎,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消費者,那就對了,活躍在社區里的各類餐館、咖啡廳、美發店,甚至超市與健身中心…那些你能想得起來的社區服務,他們是否可以點綴在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公里?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