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工人發明家——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包起帆領銜制定的《ISO18186:2011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國際標準日前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投票通過,這是在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專家發起、起草和主導的國際標準,也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成果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成功探索。中國之聲記者莊麗獨家對話包起帆。
記者:包總,首先恭喜您領銜制定的《ISO18186:2011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國際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投票通過,這對您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包起帆:對我來說,這是個日夜夢想的事情,終于夢想成真!因為這是我們職工的一個技術創新,通過我們的努力,中國的創新成果升華為國際標準,我們來之不易,所以,我非常非常地高興!這個標準是中國在物流和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人牽頭、領銜制定的國際標準,也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為國際標準,走向了世界的舞臺,所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記者:從昔日的“抓斗大王”工人發明家走到今天,您認為自己經歷過幾次重要的轉折?分別是什么?
包起帆:實際上我是追隨著國家上海港的發展成長起來的,做抓斗的時候,我們主要是從人力化到機械化的轉變,那時用人力裝卸木材,勞動效率低,工人很辛苦,有時還會死人,我們用抓斗取代它,實現了機械化。到了新時代以后,我們港口實現了由機械化向現代化轉變的一個步伐,最近20年,我一直在致力于把信息化納入傳統的港口,給物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這次我們電子標簽做成功,是我們在這個階段的一個新成果。
我們這次是以集裝箱為追蹤目標的一個物聯網,大家都知道,現在整個物流成本偏高,國務院已經在發文,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現在做的這個系統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F在整個物流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不透明,因為不透明,所以導致了物流的周期變長,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所以使得物流的成本,比如北京的一批貨物要運到美國,本來兩個月可以運到,但是,整個過程中間萬一發生了問題會延長交貨期,所以會把整個工期拉長,兩個月有可能拉到三個月,一個月的成本就浪費掉了,由于整個過程不透明,很難追溯到責任,這是現在的一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整個過程中可能出現安全問題,比如一旦出現偷盜事件,不容易找到當事人,不知道偷盜行為發生在哪個環節,不知道丟失行為是發生在港區,還是發生在貨車上,還是在船上丟失的,現在我們有了這個系統以后,實際上就會一目了然,一旦發生不安全事件,手機馬上報警,可以馬上追溯責任者,這是我們這個系統之所以能夠被國際同行認可的最核心的一個問題。這個成果實際上源于我們十多年前的一個技術革新,當時規模還比較小,局域網還沒有和Intel網連接,現在跟Intel網連接以后,使得整個物流從過去的被動告知到了現在的主動感知,是一個重大的變革。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