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物流逐漸與“互聯網+”技術產生深度融合。2015年7月,商務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指出了智慧物流配送體系是一種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綜合性物流系統,它是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今后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和競爭制高點。
近期,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也表示,重大工程包實施中的現代物流重大工程,將充分體現國務院關于“互聯網+”一系列的要求。
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現代物流在“互聯網+”的轉型過程中,物流的標準化建設成為轉型的必要前提。
物流標準化是指以物流為一個大系統,制定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裝備、專用工具等的技術標準和包裝、裝卸、運輸、配送等各類作業的作業標準和管理標準,以及作為現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標準并形成全國以及和國際接軌的標準化體系,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我國物流標準相對滯后
近幾年,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迅猛,各行業的物流標準還沒能夠完全統一,政府各部門、行業協會、各企業也正在共同推進物流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在物流標準建設的過程中,也必然將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
事實上,由于我國物流行業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且各個行業標準參差不齊,標準化建設工作進程十分緩慢。
中物匯成物流研究院物流專家劉學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各行各業都擁有各自的物流標準,且物流標準都不一致,導致物流標準化統一工作復雜且進程緩慢,除此之外,物流標準化工作包括硬件、軟件、術語、文件等各方面的標準化,具體比如車輛的型號、拖牌的型號、信息的接口都必須標準化。同時物流標準化建設不僅包括行業內部的標準化,還包括行業之間的物流標準化,比如之前公路和鐵路兩種運輸方式因托盤尺寸不一致,導致出現了銜接問題。另外,由于物流設備標準化的轉化成本較高,且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標準化建設仍然在艱難地進行中。”
“由于目前國內物流發展太快,導致企業在管理方面產生疏忽,企業內部標準化工作的執行力不強,同時,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缺乏合作的理念;政府部門則是在物流標準化的配套監管上跟不上節奏,全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的部門從上至下針對物流標準化進行監督執行工作;技術方面不存在什么問題,國內已經應用了許多高科技的自動化設備,國外有的設備,國內也差不多有了。”重慶郵電大學物流領域專家田帥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國物流標準化基礎薄弱,在物流的基礎設施、管理體制、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等許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物流標準缺乏統一規范,物流設施和結構布局不夠合理,物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所以導致了物流無效作業增多,物流成本上升。
據悉,國務院在《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就物流標準化提出的相關指導性意見稱:“完善標準,提高效率。推動物流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加強一體化運作,實現物流作業各環節、各種物流設施設備以及物流信息的銜接配套,促進物流服務體系高效運轉。”
影響“走出去”進程
樂見的是,有觀察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各行業已經先后加入物流標準化建設的潮流中,標準化建設工作也已初顯成果。
據了解,2015版《物流標準目錄手冊》就收集整理了我國已經頒布的現行物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目錄,共計835項,比去年新增65條標準。《手冊》內容分為基礎性標準、公用類標準、專業類標準和標準化指導性文件四大部分,而每部分中又按基礎性標準、物流裝備、物流技術、物流服務及管理、物流信息進行分類。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方案對現行的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提出新的總體要求和改革措施、組織實施計劃。
全國各行各業也在積極制定物流標準化工作,據了解,為了加快物流標準化的建設,近幾年國內臨時成立了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門負責交通、貿易、郵政、糧食、醫藥、信息產業以及軍事后勤等多個行業的物流標準化工作,以促進我國物流業統一標準的形成。
在今年4月的“第二屆中國國際物流發展大會”上,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彭思義對“十三五”規劃中物流的發展規劃做了介紹,明確了7方面的重點工作,其中3方面與物流標準化有關,一是將著力突破多式聯運發展中政策制度、標準規范不統一的瓶頸,依托物流大通道開展試點示范;二是推行車型標準化,加快推動相關國標的建設,加強超載超限源頭治理,加快淘汰非標車型;三是加快推進行業信用法制、標準規范、監管體系、誠信體系建設。
此外,有學者指出,隨著國際貿易往來的頻繁合作,國內物流業正在逐漸走出去。物流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也將有助于我國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物流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物流業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產物,在我國也是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行業,一直是引進外資的重要領域。但是我國物流業“請進來”有余、“走出去”不足的這個特點一直表現得十分明顯。
研究報告顯示,在國際快遞、國際航運、國際海空綜合貨代、高端專業物流、物流地產等很多領域,外資企業所占市場份額明顯超過國內企業。
劉學亮指出:“通過國內物流國際化,直接打通國際市場。這對我國整體的經濟性走出去戰略是前瞻性的,國家也鼓勵國內物流企業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不管是國內的過剩產業還是優勢產業,都必須擁有自己的物流,自己的通道,自己的標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自己的物流也是不現實的,只有物流走出去了,其他產業才能跟著走出去。”
標準化建設需與國際對接
“十八大”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家也鼓勵眾多企業走出去,尤其是物流快遞企業。據了解,順豐速運集團的國際電商物流服務平臺“順豐國際(SFb2c)”,目前已覆蓋了全球240多個國家及地區。
阿里巴巴通過出資購買了新加坡郵政10.23%的股份,以及增資獲得新加坡郵政旗下冠庭國際物流34%的股份。
據業內人士分析,阿里巴巴此舉將有助于菜鳥網絡的全球化布局;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能夠在全球超過49個國家和地區的162個港口掛靠,經營了84條國際航線、23條國際支線,擁有全球400多個代理和分支機構。
近幾年,我國與國際間的物流合作項目也越來越多,比如被譽為“鋼鐵絲綢之路”的泛亞鐵路網、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的泛北港口合作項目、東南亞物流聯盟、中歐列班等等,這些國際物流的建設將大大有助于國際間貿易往來關系。
田帥輝指出,這些國際物流項目的標準化建設主要針對單一項目具體進行標準化,并沒有大范圍的全面推行開來。
國內物流的標準化建設與國際物流標準化建設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田帥輝表示,“國外部分國家的行業發展更規范,比如車輛配置、駕駛員的工作時間長短等都有一套嚴格的規范制度,各個國家也都有一個權力較大的組織機構或者行業協會來推進物流標準化的落實。國外標準化體系比較健全,而且國外企業在標準化的執行過程中執行力更強”,據統計,美國與物流相關的標準約1200條,德國與物流相關的標準約2500條,而我國約有835條(據2015版《物流標準目錄手冊》統計所得)。”
“雖然我國的標準看似比較多,但由于各部門和企業的執行力不夠,許多標準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執行。”田帥輝補充道。
隨著國內物流的國際化布局,我國物流標準化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化標準的接軌。
田帥輝建議,政府和企業要切實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落實“加強”的具體措施,搭好上層框架;標準化工作要全方位推進,但是也要有主次之分,分布實施,逐步推進,從簡單到困難,從主要到次要;還要普及物流技術,尤其是一些常規的物流技術,企業不要過分另辟蹊徑,一味追求原創性技術,也可以多向國外學習,比如FRID射頻技術等,還有盡可能統一集裝箱、托盤尺寸規格等硬件、軟件設施,以便進一步與國際化接軌。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