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眾多的銀行及大型物流公司對物流金融和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了實踐,獲得了良好收益。在國內,經濟的發展和企業融資的迫切需求為物流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和國外相比,它們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
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為何發展如此快
一是銀行迫于競爭壓力,需要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例如深圳發展銀行及交通銀行提出的供應鏈金融,招商銀行提出的物流金融等服務,均表明企業的融資需求越來越受到金融機構的重視。
二是物流企業的蓬勃發展、不斷創新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物流的服務方式相繼出現,為物流金融及供應鏈金融提供了物流保障。目前,國內大型的物流公司,如中國外運、中國遠洋、中國儲運等均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了商品融資及物流監管業務。
實踐證明,這兩種融資方式既能有效盤活企業存量資產,緩解融資難問題,又為金融機構及物流企業拓展業務范圍,開拓廣闊的市場。
兩種融資方式的區別
通過前面論述可以看出,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在具體的融資活動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別,除去運作模式的不同,其他主要區別如下:
服務對象
物流金融是面向所有符合其準入條件的中小企業,不限規模、種類和地域等;而供應鏈金融是為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中小企業及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擔保及風險
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時,中小企業以其自有資源提供擔保,融資活動的風險主要由貸款企業產生。
供應鏈金融的擔保以核心企業為主,或由核心企業負連帶責任,其風險由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中小企業產生;供應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安全及貸款的順利歸還,因此操作風險較大。但是,金融機構的貸款收益也會因整條供應鏈的加入而隨之增大。
物流企業的作用
對于物流金融,物流企業作為融資活動的主要運作方,為貸款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供應鏈金融則以金融機構為主,物流企業僅作為金融機構的輔助部門提供物流運作服務。
異地金融機構的合作程度
在融資活動中,物流金融一般僅涉及貸款企業所在地的金融機構;對于供應鏈金融,由于上、下游企業及核心企業經營和生產的異地化趨勢增強,因而涉及多個金融機構間的業務協作及信息共享,同時加大了監管難度。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