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被并稱為城市里三大自由職業群體。相比較外賣員和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的這個群體的存在歷史更為悠久。在這群人的辛勤勞動下,中國快遞行業也經歷了超過20年的高速發展。不過,鈦媒體APP通過走訪城市快遞網點一線員工發現,最近這個行業卻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拐點信號。
“現在快遞員越來越難招了。”從事快遞近十五年的李大力對鈦媒體APP說道。李大力早年是一名快遞員,后來自己經營網點,近兩年他感覺干快遞越來越吃力了。招不到人已經成為他日常最苦惱的事情之一。
“(快遞員)薪資已經壓到了一個臨界點。再低就沒人干了。”李大力說道。由于今年貨量減少,收件單價降低,李大力的網點經營利潤變少,不僅很難再給快遞員漲工資,而且幾乎招不到新員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市場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電商行業的快速崛起下,物流服務的需求更加旺盛。
11月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3)》數據顯示,受傳統電商強力拉動和新型電商高速發展的雙重影響,亞太地區快遞包裹業務發展迅猛。2022年亞太地區業務量全球占比達73%,業務收入占比為36.4%,其中中國快遞包裹業務量為1105.8億件,同比增長2.1%,快遞包裹業務收入達10566.7億元。自2014年起,我國快遞包裹業務量穩居世界第一。
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數據管理處副處長許良鋒表示,基于快遞大數據平臺分析,行業運行處于高位發展態勢。
但與服務需求大幅增加相反的狀況是,近幾年,人社部發布的“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榜單”中,快遞員從未跌出過前十。快遞員如此短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作強度大,福利待遇卻低,賺的辛苦錢還趕不上“罰款”速度。
01收入水平低于預期
網點是整個快遞網絡中,和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末端節點。網點和快遞員也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據了解,今年網點給快遞員的派費并沒有降低,但是快遞貨量減少,也意味著按件計費的快遞員收入減少。
往年雙11都是李大力最忙的時候,但今年的雙11 ,他用“游刃有余”來形容。
“今年感覺沒有(起)量,不像往年雙11,量大到讓人崩潰。往年(雙11)的話,較平常貨量最低也要翻一倍,今年只增加了百分之六七十的量。”李大力對鈦媒體APP說道。
貨量減少的同時,李大力的收入也少了近30%,但房租等開銷成本并沒有下降。雖然這樣,李大力的網點還在一直在招人。
談到為什么貨量減少,還在招人的話題,李大力解釋說,“人只能備富裕的,不能是剛剛好,因為罰款我們扛不住。”
據他介紹,本來快遞工作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平時用5個人,雙11就得備8個人。不然雙11貨量積壓,投訴罰款很嚴重。因此,不管平時貨量如何,李力的網點都要備好人,就害怕“貨壓了,玩炸了”。
而在李大力附近就有一家網點,因為雙11員工集體“撂挑子”,短短五天時間,僅來自一家快遞公司的罰款已經超過5萬元。
“有錢交罰款,還能繼續干,沒錢只能倒閉了。”提到這件事時,李大力說道。因為快遞公司罰款特別嚴厲,李大力表示寧愿平常多備點人,也不想臨時周轉不開,一旦周轉不開就意味著得虧錢。
雖然李大力一直在招人,但是他發現很難招到人。李大力一般通過網上快遞群發布招聘信息或者通過朋友介紹招人。
“北京這邊的(快遞員)待遇正常都是8000塊錢包吃住,但是招不上來人。首先,工作累,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其次,8000塊錢對員工來說,抽抽煙、喝喝水,一個月剩6000多。一天掙200多塊錢,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也不好生存的。”對于招人難,李大力解釋說。
李大力網點的快遞員大多來自河南和河北,年齡在20歲到40歲中間。據李大力表示,“超過40多歲以上我們基本不要(不會錄取)。因為一個月掙6000多元對于40多歲的人來說,家庭壓力比較大。而且年紀越大,使用智能手機的反應能力也越慢。”
即便這樣,李大力給出的待遇也很難再提高了。“(快遞員)薪資已經壓到了一個臨界點。”他說道。
此前,一位網點人士向鈦媒體APP透露,網點一單只有一毛錢的毛利。去年派費是0.92元,但今年只有0.8元,其中0.7元給快遞員。這里面只有一毛錢是留給網點老板的。按照月均12萬單計算,一個月收入大概1.2萬元。但此外,網點還要負擔貨車、司機和運營費用等。
據這位業內人士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后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價格血拼,一個件幾分錢的利潤都有人搶。其次是很多內陸小城市訂單量嚴重下滑,導致收件業務幾乎沒有增量收入。每家快遞公司都在下調派費,可是從固定成本上看,不管是房租還是人員成本,每年都在上漲。加上各種罰款,網點的生存也日益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網點想要招人也是有心無力。
02勞動保障待加強
招人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快遞員是一個工作強度大卻缺乏相應勞動保障的職業。
今年是程剛入行的第五年。最初,他在快遞公司做快遞員,每個月有近萬元的收入,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收入降低到每個月收入五六千左右,“幾乎就是‘混點錢’,保證吃喝”。在要求換區無果后,他被公司要求做取件業務,收入更是一落千丈。最后,他選擇辭職。
據他表示,如今的快遞網點都是私人承包,送一票給一票的錢,干一天活給一天的錢。有電梯的小區一單八九毛左右;沒電梯要爬樓的小區比較辛苦,一單一塊一。驛站網點按票算,8毛錢一票,不管吃但是管住,一天差不多送400多票。他覺得不如那種包吃包住、按死工資8000元計算的公司劃算。在快遞公司,工資會比驛站高近4000-5000元,但是會更累。
除此外,快遞員還要為考核買單,罰款,投訴、丟件都是快遞員個人承擔,投訴罰款起步100元。一個月一個人通常會有300元-500元罰款。丟件按照貨物價值賠償。
而隨著競爭的激烈和消費者對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快遞員的壓力也在變大。李大力也表示,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半日達、一日達的快遞。小時達當天必須得趕緊送,快遞員都特別害怕這種包裹出事兒,引起投訴。平時投訴一個包裹罰款50元,像這種(小時達、半日達)要罰款200元甚至500元,相當于一天白干。但是這樣一單的收入和普通包裹收入是一樣的。
“這樣的快件上午到了,12點之前送完。不管送不送完,都必須簽收完,因為公司需要后臺要數據。如果不簽收的話,有罰款,但如果簽收了,客戶沒收到貨投訴更要罰款。”李大力無奈地說道。
對于這種快件,快遞員目前的處理方式就是優先送。不過,帶來另一個問題是單人效率的降低。按照快遞員原本的思路送,一個小時可以送30單。如果中間有一個這種時效件,一個小時只能送出去10單。這樣一來,配送效率反而降低了。
罰款增多,收入降低,是鈦媒體APP采訪了解的快遞員這兩年生存的常態。對于快遞業來說,快遞員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也是這一行業的常規操作。
2023年2月,國家郵政局機關黨委等聯合發布《促進快遞配送從業青年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融入》調研報告,顯示近一半快遞員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工作8-10小時的占比30.6%,12小時以上占比21.4%;48.9%的人表示每周休息一天,44.5%的人休息時間不確定。
除了勞動時間長外,勞動強度也不小。相關數據顯示,快遞員每天派件量50-100件的占比38.4%,100-150件的占11.8%,150件以上占19.2%。往年“雙11”等大促期間快遞員每天休息不到4小時,日派件量至少500件。
據中國郵政統計2022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了1105億件,對應的快遞員數量為470萬。這意味著,每個快遞員平均每年要投送2.35萬個包裹,每天投送64個。在一二線城市,每個快遞員每天的投送量至少在200個以上,多則400個。
而據程剛的說法,每天僅400票的收入是不足以支撐一線城市生活日常開支的。如果想拿到1萬元以上的高薪,工作時間起碼要超過14個小時。
增量不增收、工作時長不斷攀升、罰款增多的情況,是目前一線城市快遞員面臨的共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加盟模式中,不少快遞公司和網點沒有給快遞員繳足社保。對網點來說,難處在于利潤微薄,要承擔房租、車輛、人員工資等費用,沒有更多財力為快遞員繳納社保等。而對加盟制快遞公司來說,快遞員的勞動合同甲方并不是快遞公司,有些快遞員甚至沒有簽署勞動合同。因此,一些快遞公司缺乏主動繳納社會保險的動力。
另外,據李大力表示,春節期間,快遞員有各項補貼,不過落實起來也有些難度。補貼落地難、工作強度大、缺乏保障使得進入快遞行業的人正在減少。
03如何給快遞員歸屬感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只要你肯干,月收入過萬”,一度是外賣小哥真實的寫照。中國快遞業的發展,確實離不開快遞員的辛勤付出。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快速提升以及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中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
與此同時,全行業對快遞員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工作量大、缺乏保障等,導致快遞員流失率較高。特別是雙11、618等消費旺季,短時間暴增的快遞量會導致快遞員的缺口驟增,快遞公司和網點招聘壓力巨大。快遞業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正在越來越大。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鈦媒體APP分析,快遞員難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由于快遞員的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待遇相對較低等原因,導致快遞員崗位的流動性高,很難招聘到穩定的員工,流失率高;二是目前快遞行業的招聘渠道相對有限,主要依賴熟人介紹和招聘網站,缺乏一些新型的招聘模式和平臺,如在線招聘平臺、社交媒體等。
第三,很多快遞公司對于員工的勞動保障措施不夠完善,如工資待遇、保險福利、休息休假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這都使得快遞員的崗位缺乏吸引力。
當前,中國快遞業已經進入新一輪洗牌調整期,一方面,頭部企業為市場競爭打起了隱形“價格戰”,罰款重,工資縮水;另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新產品如半日達、小時達等高效產品對快遞員來說是“增量不增收”。
當然,勞動力缺口帶來技術升級訴求日益明顯。在招人難的情況下,除了臨時工和代派之外,不少企業推出智能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化的手段。但是與這些機器一起工作,又造成了部分快遞員歸屬感降低的問題。
快遞員群體數量龐大,快遞行業“用工難”本質上反映出來的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全社會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命題。
近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識到勞動保障問題的重要性,正在大力推行快遞員福利保障政策。多地明確要求快遞行業經營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快遞服務,遏制因低價競爭損害末端網點及小哥權益的情況,保障快遞員合理勞動報酬,提升快遞員群體的幸福感。有關部門推動快遞企業為快遞員繳納工傷保險等,確保快遞員獲得最低工資標準及各類補貼標準。
以天津、錦州、梅州等地為例,要求通過輪休、串休、調休等方式保障快遞員每月至少休息4天,要求依法保障快遞員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堅決查處拖欠快遞員薪酬的違法行為。
在企業方面,快遞企業則在數字化管理、能力培訓、升職綠色通道等方面進行改善,希望能提升快遞員的歸屬感。
快遞行業一頭連著需求端,一頭連著供給端,是經濟發展與消費活力的“晴雨表”。盡管智慧物流發展地如火如荼,但短期內,快遞業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快遞員短缺問題迫在眉睫。
“快遞員是電商的最后‘一公里’,卻是客戶體驗的‘受氣筒’,提高他們的職業尊重度、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迫在眉睫。如不有效改善,快遞員將更難招。”資深人力資源服務專家汪張明對鈦媒體APP說道。
作為行業老兵,李大力則表示:“我還是相信會越來越好的。能讓快遞員的工資福利社保上去,這樣的話,流動性就不會這么大。快遞員就好過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