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政治上強調斷鏈,供應上強調安全的大背景下,全球供應鏈短鏈化趨勢明顯,而在我國,隨著區域經濟與產業帶的興起,中心城市經濟地位的確立,供應鏈短鏈化也呈上升趨勢,那么,在國內國外這兩大變化之下,物流將發生什么樣的變遷呢?
一、世界趨勢
隨著國際貿易爭端的加劇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施壓,全球供應鏈頻繁劇烈波動,供應鏈“脫鉤”的話題漸成熱點,尤其是美國的芯片法案,拉日本與荷蘭組成同盟,對我國高科技行業進行圍堵,造成嚴重影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泛安全化加深,主要發達經濟體正在對多年以來運行良好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施加強力的行政干預,迫使全球供應鏈走向了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
而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地緣政治爭斗升級,必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迎來動蕩和重組,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區域化、碎片化的趨勢,并日趨“短鏈化”。
我們希望主要經濟體要理性地平衡好安全與開放、發展之間的關系,但這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事情。未來幾年,逆全球化潮流將會進一步加劇,一個重要表現是供應鏈的重構,過去復雜的全球供應鏈將會變得簡化、短鏈化,使市場分工體系受到沖擊,我國產業界將受到較大影響,部分地方和產業將被迫重新考慮產業布局,要更多地基于國內市場來構建“內循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高端制造業將受到更大的沖擊。美歐等西方發達經濟體深刻反思產業政策和高端制造業供應鏈安全等問題,盡量避免出現過度依賴某一國家或地區而出現產業供應鏈斷鏈的風險。因此,全球高端制造業供應鏈正在加速調整與重構,呈現出以本地化與短鏈化的新特征。
美歐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推出激勵措施,使用各類新型產業政策工具,鼓勵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由全球布局向區域布局、由境外向本土回流,世界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的本土化趨勢日益明顯。同時,對我國高端制造業供應鏈進行圍堵,引發我國高端制造業供應鏈出現脫鉤斷鏈風險,嚴重制約我國高端制造業的國際發展空間。
受所在國家產業鼓勵或限制政策影響,跨國公司基于供應鏈穩定安全的考慮,愈發謹慎開展國際投資布局,紛紛縮減全球化戰略,供應鏈的縱向分布呈現短鏈化趨勢。
針對西方的逆全球化,11月28日,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開幕,來自全球重要的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匯聚北京,繪就了一幅全球供應鏈的宏大圖景,為國際工商界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交流合作搭建了全新的開放平臺。
二、中國特點
事實是,全球供應鏈日趨“短鏈化”,那么,中國將如何應對,有什么優勢和不足之處呢?作為全球唯一具備全部產業門類的生產制造大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既有龐大的消費群體(需求端),又有種類齊全的工業制造體系(供給側),具有應對這一局面的基礎。
產業鏈供應鏈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形態,在這樣復雜的外部環境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也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相對于過去的全球化,將不同程度立足于內循環,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和自給自足,從而造成供應鏈的區域化,短鏈化。
欣喜的是,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制造業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近年來,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接近10%,以華為、大疆,海康威視為骨干的高新制造業不斷釋放出中國制造的強大發展動力,因此,在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鏈韌性指數方面,中國排在第二,僅次于美國。
我們也要意識到,由于我國人工成本的走高,催生的產業轉移的變遷,使我國面臨著高端制造業向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回流,以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等欠發達國家加速轉移的“雙向擠壓”,產業的轉移必然導致供應鏈的溢出。
雖然我國處于價值鏈供應鏈中心位置,然而制造業發展在產業鏈中下游的優勢明顯,在產業鏈上游仍有發展空間,過去三年新冠疫情,突顯了我國供應鏈彈性不足、產業鏈協同不強、物流業制造業聯動不夠等問題。
所以說,我國在供應鏈短鏈化趨勢下,有挑戰,也有機遇,如何化不利為有利,讓有利條件更加發揚廣大呢?在世界大勢短鏈化的局勢下,我們如何立足于本國,找準“痛點”,疏解“堵點”?
要明確“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暢通循環”的基本思路,要供應鏈從“鏈式”轉變為“網狀”,要制造商、供應商、客戶、承運商等多方成員的加入,使供應鏈管理更加完善,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運作中要深度融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靈活性、協同性。
高端制造業供應鏈的韌性直接關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局,美歐等西方發達經濟體重視構建以盟友為中心的多元化供應鏈體系,供應鏈政策從微觀企業管理上升到宏觀國家戰略。因此,我國要積極推動高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努力化解高端制造業供應鏈風險,積極推動產業融合賦能,健全提升高端制造業供應鏈韌性的制度保障措施。
國內各地都有自己的發展計劃,例如成渝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不同層次的發展戰略,形成對經濟的支撐。我國湖南、廣東、上海等地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等產業蓬勃發展,在推動構建產業生態、產業重塑和產業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績。
打造和培育世界領先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通過國內產業布局優化與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激發高端制造業內生發展動能,增強國內高端制造業的韌性、協調性與回旋余地。重點依托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打造和培育世界領先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
產業帶是經濟版圖中的新生事物,產業帶是各類生產要素和流通要素在一定物流空間上的組合,產業帶內的企業通過上下游橫向協同和縱向同質化競爭,形成了覆蓋企業產前、生產、分銷全鏈路的生產要素和流通要素的交易網絡,并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遵循市場規律,產生或單一或多元的產品矩陣。
時下,產業帶已成為熱詞,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全國超1100個產業帶,深入產業帶的過程中,網絡的顆粒度也在細化,增強區域優勢,將高端制造業發展更好融入當地區域生產網絡,并將區域高端制造業網絡轉變為區域優勢。
從全球視野聚焦回我們中國的核心企業,在現代化的產業鏈中,核心企業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鏈條上下無數小微企業的生存。在核心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如何才能讓供應鏈成為各類企業協同發展的“共贏鏈”呢?
供應鏈逐步從基于核心企業信用輻射與讓渡,回歸到供應鏈、產業鏈過程中的數據賦能、信息賦能。
三、短鏈內涵
供應鏈這個名詞,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產品從生產到交付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企業、信息等構成的鏈條,或者稱網絡,在當今世界變局之下,“供應鏈”這個詞有了非同凡響的意義。
“短鏈化”這個詞來源于供應鏈領域,大意是指供應鏈的就近化、扁平化和分散化,這被認為可以提升供應鏈的敏捷度和抗風險能力,但也帶來了對封閉化的擔憂。
如上所述,短鏈化是西方國家“脫鉤斷鏈”行為所造的,是人為因素,其實,短鏈化也有市場因素,一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是行業發展需要。
先說區域發展影響。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出現了一批新的以城市為單元的區域級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則是以工業品及消費品制造生產活動為絕對主體的生產集聚區。生產制造中心化虹吸效應較強,導致其供應鏈模型以產前供應鏈和短鏈供應鏈為主。
在集群中有一定的產業規模、市場規模,供應鏈在區域布局上將呈現短鏈化、區塊化發展趨勢,這些區域化供應鏈集群,將成為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說行業發展影響。如果說,B2B營銷直播帶貨是一個典型的“短鏈化”變革,那么,汽車供應鏈的關系由傳統的垂直分層轉變為專業分工的融合網狀,呈現短鏈化、內部化、網絡化、交互式的新特點。汽車生產的整個供應鏈是較復雜且具有代表性的供應鏈之一,作為改造供應鏈的最大需求者,其短線化實踐,必將成為其它行業借鑒的規范。
智能交互和自動駕駛必將成為汽車智能化下半場的亮點,在這一基礎上,使得電動零部件供應商正在逐漸成為汽車產業鏈中的主導力量,如新能源車的高度電子化智能化,使得智能汽車與智手機供應鏈的融合成為可能,從而使供應鏈短鏈化,網絡化,內部化。
短鏈化趨勢下,傳統供應鏈格局正在重塑,呈現出共同、研發、整合的要求,同時彰顯互信、互融、互強的屬性。長期綁定,互相信任,打造確定性,由主機廠引領,和合作伙伴一起共研,數據共享也將得到強化,從而把供應鏈生態做得更好。
要使供應鏈成為合作共贏的鏈條,包括建立信任、合作伙伴關系和可持續性的長期視角,供應鏈的所有參與方之間建立開放和透明的溝通渠道,實現實時數據共享,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確保所有參與方都能從合作中獲益。
供應鏈不僅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還能促進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利用先進的技術(如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來提升供應鏈的效率、透明度和響應速度。
總之,供應鏈的關系正在被重塑:從垂直鏈狀的生態結構轉向網狀的生態關系,即共生關系,以此實現系統性的成本控制,驅動供應鏈變革。
產品的智能化,會依賴芯片、算法、軟件等底層產品的進步,短鏈化表現為零部件更少、價值鏈更短;網絡化,將改變現有生產模式更多依托網絡使得;內部化體現在更多的輕資產、重關系、重知識型企業將占據技術密集型行業產業鏈的主導地位。
四、物流變遷
物流活動是受供應鏈制約的,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就是把物流和企業全部活動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物流正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或者一個企業供應鏈創新突破的口子。整合資源,縮短鏈路,通過優化物流運輸方式,形成新的供應鏈比較優勢,例如集裝箱運輸就極大地縮短了供應鏈。
物流作為社會經濟流轉的“底座”,區域間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化都反映在了物流數據的變化里。
物流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產業帶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動資源要素集聚和再造。產業帶各自的供應鏈模型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了其所需物流形式的差異,具有產業帶最適配的物流形式,特殊的產業帶,塑造了相應的物流基礎設施,反之,新的物流模式也或將重塑產業帶,供應鏈的交易環節將制約履約的物流半徑。
供應鏈模型的分類是洞察產業帶物流需求端先決條件,短鏈供應鏈則在流通鏈條上基本實現了“一竿子插到底”,打破了傳統的層層分銷的流通格局,往往從品牌方到零售終端只存在一次貨權轉移,從產業帶的整體角度出發,提供更加綜合的物流解決方案。
物流已從附屬服務轉變為提高制造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潤空間的重要一環,同時,以物流為內涵的供應鏈越來越顯出在制造業上的重要作用,現代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本質是企業物流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制造企業顯然需要筑牢物流與供應鏈護城河,重塑核心競爭力。
數據顯示,工業品從原材料采集、生產制造到消費端整個流程中90%以上的時間處于物流環節,因此,物流在供應鏈中很重要,起到“搭”鏈的作用,制造業能否繼續保持優勢?關鍵在供應鏈。
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那些代表未來的動能,都反映到了物流產業變化里。產業的集聚,尤其需要補足物流的短板,制造業多中心布局、訂單的碎片化等趨勢下,原有的物流運輸結構也正經歷調整。基于多年的行業深度洞察和數智化積累,圍繞制造企業需求,從供應鏈全鏈視角出發共探物流升級路徑。
任何事情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發揮優勢資源,物流優勢資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不管是水運碼頭、鐵路站點,都有天然的地域文化屬性。暢通供應鏈,就是要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流通環節,解決痛點,提高效率,形成流通短鏈化,從而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過去,制造業物流供應鏈條長且容易斷層,我們要做的是,不僅是提升各物流環節的銜接度和緊密度,在優化全局供應鏈的角度去設置物流節點,讓制造流程不脫節。更重要的是通過產業集群,使供應鏈短線化,以解決供應鏈管理各環節信息不對稱、不明確,打破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之間的屏障,實現共贏。
制造業的生產端物流、采購端物流、銷售端物流以及交付端物流,都有各自的服務特殊性和側重點,都在供應鏈中得到反應。上下游企業協同互動,致力于建設覆蓋面廣的物流產業供應鏈體系,把上下游的利益綁定在一起。
與產業集聚相配套的,是高效流通的供應鏈體系,這些才是實現經濟循環的“大動脈”,這個供應鏈體系,在產業集群的影響下,也發生了變化,呈短鏈化趨勢,從而催生新的物流機會。
產業集群不僅是生產制造的中心,更是物流體系發展創新的樣本,支撐產業集群的配套環境,包括物流。在這里,在短鏈趨勢下,物流不僅是連接者,更是催化劑。
“深度融合”體現在物流業與制造業在供應鏈全鏈條上的戰略合作、相互滲透、共同發展,
現代供應鏈形成的一大特征,是從需求端出發,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這就是定制化制造,按照上游訂單為主,去采購、生產,這種反向生產方式,決定了供應鏈的重要性,也決定了短鏈化的優勢。
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在智慧物流的加持下,優化制造業生產流程,發展定制化生產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在供應鏈流程設計,整體方案策劃、供應鏈全環節服務上進行創新,創新的方向是短鏈化。
產業模式、供應鏈路的變化將深刻影響物流,短鏈化,將使物流發展呈現個性化服務、智能化發展等新態勢,具體體現在對人、貨、場的重構,精準,無界,也就是說,短鏈化下的物流服務要快、精,準。
從產業端來說,未來的貨物圍繞客戶需求為中心,貨物生命周期更短,迭代更快,少批量、多批次成為物流的主要特點。從技術角度看,當前面臨一個趨勢是,一方面是很多原本用于工業和政府場景的技術向消費端蔓延;另一方面是企業場景開始更多運用消費場景的技術。
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在協作過程中,如何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靈活性、協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目標是構建以智能物流設備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物流供應鏈體系。
隨著采購、生產制造、物流等供應鏈要素不斷趨于智能化,由技術驅動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服務將成為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的核心,供應鏈變革和制造的升級發展,要求物流行業提供匹配的新服務,增強供應鏈內在韌性,實行多條供應鏈并行且縮短其長度。
在短鏈供應下,物流顆粒度越細,覆蓋能力越強,物流的作用將真正地貫通產業鏈,從而變成價值創造的源泉。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由傳統供應鏈衍生而來,也與短鏈化相符,從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角度出發,通過可持續發展,減少資源損耗,構建完備物流系統,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與供應鏈效率。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