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到,小小的快遞面單,可能會泄露你的信息?5月14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揚州市檢察院獲悉,近日儀征檢察院辦理了一起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該案揭露了快遞面單上的個人信息從快遞中轉站流入境外詐騙團伙的過程。
經檢方提起公訴,何某、黃某等5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儀征市法院判處拘役四個月到有期徒刑三年不等的刑罰。之后,又有其他25名犯罪嫌疑人分兩批陸續被起訴至法院,正在等待判決。
01
騙局緣起“快遞丟失”
受害人不經意間中招
2022年3月,小馬在網店下單購買了80多元母嬰用品。兩天后,她接到了一個外地電話,對方稱是網店客服,“您的快遞在運輸途中丟失,現在聯系您辦理理賠手續”。接著,對方準確說出了小馬的姓名、電話、家庭地址,小馬沒有絲毫懷疑,立刻根據對方提示,添加對方為微信好友,并將銀行卡號發給了對方。隨即,對方發來一張成功轉賬100元的截圖。小馬正準備核實,對方又說,錢多轉了十幾元,需要退回,否則將影響個人征信。
對方表示,退款操作有些麻煩,為協助她盡快完成退款,可以開手機屏幕視頻共享進行一對一指導,小馬同意了。視頻通話中,對方并沒有“指導”,而是顧左右而言他。小馬的家人發現不對勁,立即掐斷了連線。隨后,小馬的手機收到了一條銀行發來的“轉賬10萬元”的驗證碼短信。小馬和家人感到害怕,因為對方看到了轉賬驗證碼,錢很有可能被轉走了。小馬立即聯系網店賣家。對方回復,快遞包裹并沒有丟失,也沒有安排客服人員聯系小馬。小馬意識到遭遇詐騙,立即報警:“我的個人信息是怎么到騙子手中的呢?”小馬很疑惑。
02
涉及老人、寶媽信息的
快遞面單收購價最高
記者從當地警方獲悉,那段時間,除了小馬,還有多位儀征市民也向警方反映遭遇了類似詐騙,都是以包裹丟失為名提出共享屏幕要求。警方調查發現,這些詐騙電話都與快遞包裹有關,且都由同一家快遞公司運輸。警方發現,從全國各地寄給報案人的這些包裹,都經過了廣東省雷州市的一個快遞中轉站,該站點的負責人何某十分可疑。經傳喚,何某很快交代了其伙同他人偷拍快遞面單并售賣信息的犯罪事實。
2021 年 11 月,何某在瀏覽論壇時,發現有人留言高價收“料”,這個“料”,就是快遞面單信息。何某與對方取得聯系后得知,每一張包含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都可以賣錢,且收購價格因“單”而異,每條2至5元不等,其中,涉及老年人、寶媽信息的快遞面單收購價最高。何某見有利可圖,便指使工作站的三名快遞小哥收集快遞面單。之后又通過加密聊天軟件,將這些信息賣給收“料”人,躲避警方追查。
根據何某的供述,公安機關循線追蹤,在廣東湛江抓獲了收“料”人黃某。經查,黃某此前也干過快遞員,得知賣快遞面單這一賺錢門路之后,便通過發布廣告的方式,向他人收購快遞面單,從中倒賣賺取差價。警方根據從黃某處掌握到的交易記錄,接連在浙江、福建等地抓獲了51名涉案人員,這些人均是網店店主或者快遞員。據了解,網店大促期間,因快遞單量大,短短兩三個月內,犯罪嫌疑人就可獲利十幾萬元。截至案發,何某團伙累計拍攝快遞單5萬多張,黃某向境外出售快遞單近4萬張,獲利9萬余元,這些快遞單最終流轉至境外電信詐騙集團手中。
03
普及“隱私面單”迫在眉睫
多部門已經在行動
記者了解到,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達千億件,“快遞面單”每年耗用量很大。相關各部門要求快遞企業、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等應采取措施,避免在電子運單上顯示完整的收寄件人個人信息。收寄件人姓名應隱藏1個漢字以上,聯系電話應隱藏6位以上,地址應隱藏單元戶室號。推薦對個人信息進行全加密處理,規范個人信息相關內容的讀取權限。
據介紹,“隱私面單”尚未全面推行,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加密之后,派送的時效可能會下降;二是末端派送場景復雜多樣,比如第三方的物流驛站或暫存點無法識別包裹信息,就無法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三是“隱私面單”的使用和推廣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
“普及快遞‘隱私面單’迫在眉睫。”該案承辦檢察官表示,該案辦理過程中,儀征市檢察院會同公安機關、郵政管理局組織11家投遞企業召開寄遞安全工作聯席會,結合所辦案件逐條解讀最高檢檢察建議。下一步,儀征市檢察院還將制發檢察建議,督促郵政管理部門履行相應監督管理職責,督促末端網點對攬收的快遞業務規范使用隱私面單,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