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物流裝備行業的先行者,國字牌的中郵科技,前三季度收入下降49%,凈虧損6901.89萬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076.28萬元,這一巨大變化,是行業的整體形勢,還是企業的個別行為,或者說,是企業的基本面存在問題,還是市場的因素所導致,將對業界產生什么影響呢?
一、存在問題
中郵科技,作為中郵集團直屬的物流裝備科技型企業,具有國資背景,是最早從事智能物流系統領域的企業之一,也是最早開始做分揀設備制造等相關領域業務的企業之一,曾憑借其卓越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能力,在物流裝備自動化領域書寫過輝煌篇章,積累了品牌優勢,目前在國內市場占據同類產品15%的份額,近日還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中郵科技具有承接物流大項目的豐富經驗:近日完工的集中監控中心,依托強大的SCADA平臺和全新自主研發的CMMS平臺,對中國郵政全網90個省際中心分揀傳輸設備提供集中維保服務;作為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分揀轉運中心項目的系統總集成商,完工轉運中心的智能化輸送帶總長達52公里,每秒速度達2.7米。
然而,今年前三個季度,中郵科技確實虧損了,究其原因,有自身的問題,也有行業的因素,我們在此作一探討。
其實,在今年業績不佳之前,去年科創板上市的時候,中郵科技就創下近年來實際融資規模較原本的IPO計劃“折扣”最大的紀錄,也刷新了2023年以來科創板實際融資額度的最小值,這意味著,中郵科技IPO最終實際募集到的資金較其計劃募資規模縮水近6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好征兆。
前幾年,快遞物流和電子商務等下游行業迅速發展,驅動智能物流系統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推動智能物流系統大規模落地應用,也成就了中郵科技等物流裝備企業的不錯業績。
中郵科技營業收入由2019年的12.25億元增至2021年的20.58億元,近三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9.6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6.22%,大好形勢下,把中郵科技存在的問題掩蓋了,而現在市場增速的放緩,使問題顯現出來,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1、毛利潤下行
2019—2022年上半年,中郵科技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2.35%、19.36%、15.07%和11.54%,毛利率近乎腰斬。
公司兩大主業智能傳輸系統,智能分揀系統的毛利率都在下降,智能分揀系統毛利率從2019年的22.76%下降到2022上半年的4.86%,智能傳輸系統從2019年的22.16%降低為2022上半年的12.86%。
市場因素有三,一是物流裝備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二是下游快遞物流行業成本壓力傳導而來的采購裝備價格管控和議價壓力,三是上游金屬材料及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升,但中郵科技毛利率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相近業務毛利率的平均值,則是自身問題。
據中郵科技說明,部分應用了新設備、新技術方案的順豐大型項目毛利率較低或為負毛利,影響智能物流系統總體毛利率水平,這就提出一個新技術、新設備如何做到較好性價比的問題。
過去,由于大型項目對供應商的產品設計能力、集成能力、大型項目實施和交付能力等要求較高,中郵科技競爭對手較少,盈利較為可觀,而目前,能完成大型物流項目的企業在增多,行業競爭壓力加大,利潤空間在縮小。
2、研發重視不夠
中郵科技,脫胎于“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本來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擁有專利269項,形成了以智慧物流為主的專利池,專利總數在國內主要競爭對手中處于領先地位,但目前在研發投入上和科研人員的數量上都少于競爭對手。
中郵科技的確存在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近四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79%、5.34%、4.09%和 3.42%,研發費用率連年降低,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給公司帶來風險因素。
與國內同行,國外對手相比,中郵科技作為先行者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但研發人員占比較低,未來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上,中郵科技表示募集資金后,將主要投資于智能制造基地建設、研發中心建設,全力以赴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但需要說到做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3、客戶過于集中
從上市公司角度說,若企業對單一客戶的銷售占比超過30%,即表示企業對該客戶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若該比例超過50%,則表示企業對該客戶已經存在嚴重依賴。
中郵科技客戶過于集中,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甚至達到了86%至96%,前幾年來自郵政集團的營業收入達44.68%、50.91%,來自順豐的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2.13%和49.27%,當然這也與下游行業集中度逐漸走高有關。
中郵科技的產品類別構成也在調整中,2019年至2022年,智能物流系統業務占比從87.17%逐步上升到92.67%,在智能物流系統業務中,智能分揀業務占比從51.56%下降到22.19%,智能傳輸業務從35.61%上升到70.49%,而智能傳輸業務的毛利率自2020年度起一直高于智能分揀業務,前期的分揀業務已不成為重點。
其中的原因,是中郵科技與順豐、京東等大客戶合作關系加深,順豐等客戶在轉運中心等相關智能傳輸系統方面需求快速增長,使得中郵科技的智能傳輸系統收入金額和占比均有較大提升。
客戶相對集中,大客戶多,大型項目多,具有整體經濟性,對中郵科技業績的影響舉足輕重,但是,當客戶自身經營情況、采購情況發生變化時,會對中郵科技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高度依賴大客戶,或許會影響公司的議價能力,進而會導致公司毛利率有進一步下滑的風險,不僅如此,也會使中郵科技應收賬款與存貨規模“雙高”,會對資金方面造成不利影響。
總之,中郵科技在盈利和創新能力方面與同行可比企業相較皆處于劣勢,但今年的虧損,可以這樣說,有其自身問題,也有行業大趨勢的問題,自身問題如上所述,行業大趨勢問題,在下節敘述。
二、宏觀大勢
多位權威專家指出,中國經濟的現狀是產能過剩。多數行業已出現過剩,新興行業如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也面臨競爭和容量限制。2023年以來,經濟持續處于低物價狀態,在此背景下,企業“增收不增利”,這是中郵科技虧損的大環境。
拉長時間,從歷史角度看,大規模集中消費時代塑造了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經濟發展和當今世界的經濟格局,而今天大規模集中消費時代已經結束,企業跟隨市場風口就能盈利的時代已經結束,需轉變發展思路。
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量的擴張階段,在數量擴張方面已經接近天花板,進入到產業周期的成熟飽和增長階段,因此,中國經濟發展必然、也必須進入到提質增效階段。
從宏觀上說,雖然中國進入了常規化消費時代,但經濟發展的潛力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還未徹底結束,這主要是由于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尚未徹底完成,區域間的差異依舊存在,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經濟發展的潛力。
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產能過剩由相對過剩和絕對過剩共同構成,對于相對過剩,解決之道在于產業升級,提供高端產品,使購買力不外流。
對智能化物流裝備企業來說,目前的宏觀環境是,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并存。中國物流裝備行業發展大前提是,物流企業正在向智慧物流轉型升級,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物流裝備行業發展與創新,具有政策紅利。
很多地區建立物流中心或物流園區,進一步促進倉儲設備、輸送分揀設備、貨架、叉車等物流裝備的發展,從市場結構來看,傳統物流裝備占比60%,自動化物流裝備占比40%,而物流裝備將趨向更智能化、更自動化,高端智能化裝備還有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但是,隨著中國物流裝備行業的快速發展,企業數量的激增帶來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產能過剩問題,目前我國物流裝備行業生產企業眾多,產品競爭激烈,隨著下游業務量增速的放緩,快遞裝備市場呈現飽和化趨勢,除了知名品牌的高端產品外,物流裝備的平均價格有很大的下行壓力,加之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增長及勞動力成本價格上漲等因素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利潤造成不利影響。
物流專家王繼祥老師就指出當下中國物流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出現重大變化,物的規模性擴張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飽和性發展階段,出現了歷史性拐點。
他認為2023年是中國進入全面過剩時代的標志性的拐點之年,未來經濟發展需要新一輪產業變革與創新,需要逐步將一些落后的產能出清,需要一批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被淘汰。
物流裝備企業必須認識到,中國實體經濟依靠規模快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了,需要進入到提質增效和技術創新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變了,物流裝備企業發展模式必須變,企業領導思維模式也必須變。
鑒于智能物流系統的定制化特征,通常情況下合作關系良好的供應商相對更為熟悉客戶的作業流程、技術路線,在定制化產品的升級迭代方面具有一定信息優勢和合作便利性,因此客戶傾向于選擇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呈現一定商業合作慣性,這對中郵科技是利好,因中郵科技服務的主要是大客戶,大型目,在以后的招標中占有優勢。
總之,各行各業,大多企業覺得日子不好過,業務減少很多,對中郵科技而言,受到市場客觀環境和自身經營戰略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毛利率較同行業競爭對手較低,甚至出現負毛利的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郵科技已掉隊。
三、出路何在
也許是2024年業績不佳的原因吧,中郵科技更換了總經理,然而,其面對困境,不僅是換個總經理就可以改變的,除了外部宏觀大勢的原因外,還有行業總體發展方向的問題。
有人說,物流裝備應該出海。的確,國內智能物流系統集成商在境外市場競爭中主要對標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同類供應商,價格競爭激烈程度較低,因此境外業務的毛利空間相對較大,但中郵科技基于項目風險管控等因素,采取了較為謹慎的境外業務開拓策略,境外業務收入占比低于同類企業。
有人說,物流裝備企業要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應從智能化升級,柔性化解決方案方面進行考慮,不錯,但這不是改變現狀的根本方法,物流裝備企業需要開拓新的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
這個新增長點,就是融入制造業。中郵科技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強調,將其核心技術擴展到新興領域,我想,這個新興領域就是制造。流通領域中電商的物流中心及快遞分揀樞紐市場需求已成紅海,昨日黃花,而制造業內部的物流與倉儲環節才是今天的藍海,未來的希望。在制造業上,智能物流裝備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市場規模具有可持續增長性。
現在的形勢是,物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工業制造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華麗轉身,而物流裝備要做的是如何使這些理念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而是被融入到各個行業的解決方案之中。
正在舉辦的亞洲國際物流展(CeMAT ASIA 2024)作為漢諾威上海工業聯展重要組成部分,是物流技術與裝備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今年的主題是“高端制造,物流先行——智造引領未來”,因此,物流裝備企業開拓客戶,就要瞄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領域,深入到智造領域的大市場中去。
亞洲國際物流展立足物流,打造高端制造業標桿性平臺,參展商可借助這個平臺,使自己的產品融入到制造中去,針對工廠多樣化應用場景提供方案,探討數字化工廠中的物流技術創新與應用。
《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意味著中國版工業4.0的來臨,智慧物流是為適應工業4.0時代而誕生,智造物流,需要技術與產品能夠精準實現定位、測量、檢測與識別功能,這需要物流裝備產品中融入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制造業產值占世界35%,如何將裝備與技術融合到制造這個大市場中,政策是支持的,曾專門出臺《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產業政策。
最近有份高盛報告,被稱為“最驚艷的中國制造業分析”。報告選取了七個制造業領域,包括鋰電及新能源,報告指出,由于供需不均衡,當前有部分制造領域,超50%的供應已經是零或負現金利潤率運行,相應的是產品價格與2023年初相比下降了10—55%。
高盛報告指出了今天的問題,也預判了未來的趨勢,報告說,2028年,中國制造七大行業有望迎來產能與盈利的再平衡,屆時,產能利用率將回升至69—79%的黃金區間,行業步入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也就是說,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困難是有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這為物流裝備滲透入制造業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物流裝備,幫助企業簡化制造流程,實現更敏捷、高效的生產。物流與智造的發展息息相關,深刻了解智造的發展與成果,才能與自己手中的產品產生真正有意義的聯動,從而制定更長遠的發展策略。
物流業的未來十年的發展,與智能制造相輔相成,智能物流是連接供應和生產的重要環節,也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基石。工廠物流控制系統,將負責生產設備和被處理對象的銜接工作,在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物流裝備將更廣泛地采用物聯網技術,可實現與制造設備的互聯互通,形成對大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將有助于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預測準確性,并實現更精細化的供應鏈管理。
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內物流裝備企業中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研發、設計、生產、安裝調試以及售后等全鏈條服務能力的綜合性智能物流裝備供應商,這為融合制造業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智能化物流系統將融入智能制造工藝流程,使智能制造與智能物流的系統的集成。
我們認真探尋,就可感受到智能物流裝備發展的巨大潛力。然而當前,面對企業數量過多和產能過剩的問題,物流裝備行業需要進行行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方法有并購與聯合兩條路。
物流裝備企業,在智能制造的大前提下,在前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中,更需要合作;要以開源方式思考發展路徑,與上下游企業和用戶共同開發產品,有效利用數據,避免催生新的技術鴻溝,使競爭關系的企業,重構行業生態體系,形成新型競合生態。
結語:中郵科技如何講好企業未來發展預期的故事?摔掉虧損的帽子,將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也是難點,其中需要考慮怎樣以現有基礎融入智能制造大環境的發展中去。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