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網傳菜鳥要分拆,阿里給出的回答是假消息,然而這一網傳并非全然不實,調整業務是不爭的事實,與電商有關的功能劃歸了淘天,菜鳥也因此而成為純粹的物流公司,更加獨立,能否輕裝高飛?讓我們做幾點分析,以驗證其是否有持續增長的潛力。
一、菜鳥回歸
近日,菜鳥分拆上了熱搜,盡管阿里說,只是對部分平臺物流業務做生產關系調整,菜鳥主體物流業務未發生改變,但菜鳥脫離阿里電商,進一步回歸到更純粹的快遞物流運營己成定局。
在2023年擬分拆上市之前,在阿里內部,菜鳥一直被受重視,阿里CEO張勇曾出任菜鳥董事長。菜鳥成立之初,可為大氣不凡,股東除了如日中天的阿里之外,還包括當時的金融、快遞等多領域的行業巨頭。
目標也很宏大,創立菜鳥帝國聯盟,菜鳥至尊,一統江湖,即不做實際的快遞,非專注于某一個細分賽道,只為快遞企業提供技術賦能服務,以整合全國的快遞業,構建并掌控整個物流生態。
也就是說,菜鳥定義為物流體系中的“數據中樞”,菜鳥網絡成為一種全流程監管物流服務者,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快遞監管者,規則制定者,以及政策和決策的影響者。然而,情況并沒有往阿里設想的菜鳥方向發展,菜鳥之后活成了阿里的菜鳥。
菜鳥的的業務,源于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阿里淘系電商龐大的商流,為菜鳥物流業務奠定了強大的資源背景,而阿里研發實力強勁,使菜鳥的科技基因與生俱來。
成立于2013年的菜鳥,歷史上一直與阿里巴巴的核心電子商務業務相結合。從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物流需求中應運而生,始終與前者保持著長期業務,從菜鳥擬上市的招股書中可看到,2021財年-2023財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34.4%、34.8%、32.3%,其中來自最大客戶阿里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29.2%、30.8%、28.2%。
菜鳥在招股書中反復強調其“不依賴阿里獲得商家或品牌作為客戶”的獨立性,但可以預見的是,若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規模下降,無疑將對菜鳥的業務經營及訂單量產生不利影響。
菜鳥內部人士坦言,如果未能維持與阿里的關系或適應阿里生態體系的變化,或生態體系并未按預期發展,菜鳥的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前景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比如,在TO B業務領域,菜鳥憑借阿里龐大的商業帝國,擁有約1100萬商戶的流量基礎,對于B端商流變現的探索集中在為商家提供供應鏈服務。近年,菜鳥國際和速賣通配合默契,相互托舉,速賣通在前方開疆拓土,菜鳥國際在后方安營扎寨,此項業務歸淘天,對菜鳥國際業務肯定影響不小。
菜鳥電子面單讓每個包裹有了數字身份證,開啟了行業的自動化之路;取件碼,則是菜鳥最深的護城河,取件碼的背后是一盤流量大棋,用戶通過“掃碼取件”,每次取件都可以轉化為一次有效點擊,可以利用它來進一步“號令”快遞公司,進而實現對快遞代收點按照“取件碼進行抽傭”,然而今天,這一部分業務也脫離了菜鳥,歸于淘天。
菜鳥的業務調整,與阿里的大氣候有關。不可否認,阿里巴巴,面臨著旗下公司在長期互利共生中產生的“流量依存癥”,阿里的張勇時代,力求將集團運營重心從具體業務中抽離,為子公司提供支撐底座,創建獨立的業務部門,獨立于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運營,剝離其物流業務是加速轉型重要內容之一。
2023年,阿里進行史上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讓菜鳥“單飛”上市就是這個目的,無奈,時運不佳,估值縮水,幾近一半,不得不撤回上市申請。菜鳥IPO夢碎后,阿里推出了股權收購計劃,斥資37.5億美元以現金要約收購菜鳥少數股東的所有股權和員工已歸屬的股權,意在增強對其的掌控力,進一步鞏固對其的支配地位,這也是阿里敢于對菜鳥業務進行大規模調整的原因所在。
阿里的吳泳銘時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所有的子彈投入核心業務中,對于非核心業務,果斷地進行了斷舍離,哪怕是巨虧也要止損,如銀泰,大潤發,以虧損472億元的代價賣掉,菜鳥算阿里重要的基礎設施,按收入計算是阿里旗下第三大業務,但與電商、云計算相比,還不是創造價值的關鍵,因此,要背財務指標,要盈利。
阿里整合內部資源配置,進行組織結構大優化,菜鳥就在調整之列,并且背負著巨大的業績壓力。其實,在過去的幾個月里,菜鳥經歷了多次領導層更迭,并進行了多項部門整合。例如,菜鳥部分員工入駐淘寶西溪園區辦公,負責淘天集團末端物流和服務88會員業務。所有這些業務調整,可以說是阿里電商棋局中的關鍵一步,是阿里為了構建更加緊密協同的電商生態系統所做的精心布局。
實際上,這次調整意味著蔣凡帶領的“阿里電商事業群”打響了全面整合的第一戰,所以說,這次菜鳥集團將于近日完成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與張勇時代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使菜鳥專注物流運營,做純物流公司。
過去,大家說菜鳥含著阿里巴巴的金鑰匙出生,今天,菜鳥要單獨打天下了,要與阿里劃清界線了。原先菜鳥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轉入新整合的阿里電商事業群;國內電商供應鏈解決方案移交給淘天,電商負責解決方案,物流運營留在菜鳥;香港倉留在菜鳥,其他集運倉入前臺;電子面單團隊也將移交給淘天集團,數據共享給app。
更有私下傳說,下一步的調整是驛站從菜鳥剝離,變成集團控股公司,驛站所有人員變成淘內環路人員; 菜鳥所有倉配分離,選倉選配前臺完全決策,直接簽約商家;地網保留核心產業園,航空運力保留菜鳥等等,不一而足。
換句話說,此次調整將把菜鳥內部制訂物流方案、緊貼電商業務的“電商物流部”移交給淘天、速賣通等電商前臺,菜鳥仍然保留物流運營和服務職能。即淘天旗下天貓超市、天貓國際等物流服務,速賣通的大部分倉儲物流服務,仍是菜鳥提供。菜鳥服務外部客戶的國際快遞、倉儲供應鏈等依然是菜鳥的核心業務,總之,成了簡化版的菜鳥。
作為阿里的旗下公司,阿里擁有對其的全權支配權,這樣的調整,當然是出于阿里主業電商發展的考慮,而菜鳥,只有理解了。
馬云曾說過:菜鳥要多少錢都給;董事長蔡崇信也說過:菜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然而對于掌舵的吳泳銘來說,阿里云被他視為不計成本要投入的核心業務,對于菜鳥,會不計成本的投入嗎?未必。
然而,阿里的一句調整,一次劃撥,就能讓菜鳥完全獨立嗎?不可能,就目前來說,菜鳥難言獨立,依賴癥將長期存在,菜鳥想要獨自突圍,可能還有難度。
二、并非壞事
菜鳥成立之初,主要目的是滿足阿里電商平臺上買賣雙方的物流服務需求,做的是技術平臺,通過三網戰略,與阿里電商業務全面打通,是社會化物流協同、以數據為驅動力的平臺,那么,從本質上來說,菜鳥究竟是物流公司?還是科技公司?答案不同,就會有巨大的估值差異,標榜為科技公司,菜鳥真的具有強有力的科研水平嗎?
近年來,關于菜鳥運營模式的爭議與質疑聲愈發高昂,當時的菜鳥經營方向,是馬云的決策,但馬云的所有決策,就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即使很多阿里人內心深處,也不敢說沒有疑惑。
菜鳥分拆,或者說的好聽一點是“生產關系調整”,對于菜鳥自身來說,并非是壞事,移出部分業務后,菜鳥可以說是輕裝上陣了,有助于菜鳥把自身物流職能更加凸顯出來,讓過去一部分重心向技術偏移的菜鳥回歸到物流本身定位,菜鳥的業務目標將更加清晰。
明確了自身發展方向,菜鳥從一家互聯網物流科技平臺,“真正”轉型為一家物流公司,專注物流運營。沒有了阿里集團的托底,是增加了后顧之憂,但壓力之下,菜鳥可以放手創新服務產品,大刀闊斧改革。
更重要的是菜鳥開始“定位糾錯:菜鳥成立之初的定位不是物流公司,而是一個數據協同的平臺,然而近年,菜鳥早已不再是一個平臺,已從“菜鳥物流”成為“物流菜鳥”,已經從所謂的平臺戰略中跳脫“破圈”,漸漸要成長為一家實實在在的物流公司了。
此次調整,重點是“具有自營能力的業務”將保留在菜鳥,“依托平臺的職能”將回歸平臺管理,這也是定位糾錯的重要舉措。
菜鳥借此調整機會,更要做的是“服務對象糾錯”,菜鳥生于阿里,其戰略布局也無不服務于阿里,阿里核心電商業務的擴張方向時刻引導著菜鳥的戰略布局,發展至今,菜鳥作為阿里大生態的物流底盤作用已經非常明確。
阿里巴巴在核心電商業務之外有三大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其中螞蟻金服為資金流的基礎設施,阿里云為數據流的基礎設施,菜鳥則承載起物流的基礎設施重任。
菜鳥成為阿里巴巴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菜鳥與阿里電商長期保持緊密合作,雙方團隊在國際商業園區聯合辦公、菜鳥還為淘天的“退貨免運費”提供支持……
作為一家擁有獨立股權架構的公司,菜鳥一直秉承阿里大生態的意志,對其自身發展的定位不利,沒有自己的戰略規劃,會喪失市場上的戰略機遇,其實,菜鳥早想做它想做的事。
近年菜鳥從上到下都在強調,菜鳥不僅要服務好阿里電商生態體系內的客戶,也要更好服務好外部客戶。為了匹配內外部客戶發展變化和需求趨勢,菜鳥在內部組織結構上做了非常多的調整和變化,成立專門團隊,匹配不同客戶需求,來確保資源、服務等方面不發生沖突。
菜鳥強調,不管是哪一客戶,菜鳥都能基于客戶需求去為其打造更好的、更極致的、更有競爭力的服務,以面向開放市場贏得競爭優勢。
菜鳥集團董事長蔡崇信在2024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表示:“阿里巴巴鼓勵和推動菜鳥面向開放市場構建物流網絡,在服務好阿里電商的同時服務多元化客戶需求,成為全球商業伙伴共同的基礎設施。
菜鳥集團CEO萬霖曾在峰會現場表示:“菜鳥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來服務外部客戶,確保在資源、優先級上不會沖突。”
菜鳥在去年10月底開始接入京東非自營平臺,京東第三方平臺用戶可以使用菜鳥速遞提供的送貨上門,11月底,菜鳥速遞還接入東方甄選;另一方面菜鳥也在大力發展跨境訂單,已于去年加大對外單的投入,并開始承接Temu等跨境電商公司的部分業務。
過去十年來,我們認識的菜鳥業務布局龐大,從B端到C端,從消費到產業,從科技到金融……都能看到其身影和觸角,讓外界對菜鳥的認知和戰略定位都比較模糊——菜鳥到底要做什么、想做什么?
2021年時,菜鳥為自己明確了新的戰略定位——一家以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不錯,十多年來,不可否認一個客觀事實是,菜鳥所打造的物流產業互聯網模式正在改變中國快遞物流的面貌。今天,電商平臺業務移交給淘天,菜鳥真正成為一家物流公司,菜鳥終于明白了,是要做純粹的物流。
菜鳥集團將于近日完成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調整后,菜鳥更符合自身的“產業定位”,從一家互聯網物流科技平臺,真正轉型為一家物流公司,回歸到更純粹的快遞物流運營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其實早已上路,那就是上馬菜鳥速遞(對于這次調整,有人問菜鳥速遞會被放棄嗎?其實,菜鳥速遞不但不會放棄,還會加強)。
蔡崇信說過,“對于菜鳥,希望等待更好的上市時機”。這個時機恐怕是菜鳥成為純粹的物流公司之后的事了。
三、高飛艱難
業務調整,人員更迭之后,無論菜鳥是歸巢呢,還是高飛,2025年都是菜鳥二次創業路途上至關重要的一年。
且不說調整之后,就在調整之前,菜鳥的業績情況如何呢?交出的答卷不算優秀,我們從菜鳥沖刺上市期間招股書得到答案:2021財年、2022財年和2023財年和2024財年第一季度,菜鳥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報告期內,其凈利潤分別為-20.15億元、-22.86億元、-28.01億元和2.88億元,連年虧損,只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有所盈利。
賺錢難的原因在于成本過高,2021財年-2023財年,菜鳥的營業成本占收入比重一直維持在89.5%左右;倉內操作、干線運輸、配送及其他服務相關的成本在內的履約成本,占收入比重則在77%左右,菜鳥的盈利能力有待釋放。
因為起初的定位原因,菜鳥需要補課。菜鳥網絡成立之初,定位為一家將物流產業的運營、場景、設施和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的物流服務平臺,走的是平臺式的輕資產模式,不設立車輛、路線、物流和貨倉,僅依賴于“通達系”快遞公司,通過加盟模式下的“菜鳥驛站”掌握配送末端環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成為了阻礙菜鳥發展最大的掣肘,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戰略錯誤,也是今天菜鳥基礎設施不如同行的原因所在,菜鳥需補上這一課,走重資產模式——完備的國內倉儲、國內配送、國際倉儲、國際配送、自營運力。
然而,快遞江湖“黃金十年”已成過往,菜鳥沒有趕上好時候,此是補課,花費大,周期長,見效慢。否定過去的決定很容易,但如何走好未來的路卻很難。菜鳥要高飛,首先要真正的落地,菜鳥要補的基礎設施差這一課已經開始,菜鳥速遞加快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各類分撥場地和自營車輛的投入。隨著物流基礎設施的逐漸增多,菜鳥的物業、廠房及設備資產由2021財年的117.95億元增長至2023財年的174.59億元。
在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決不會做快遞”的菜鳥食言了,開始下場親自做快遞,官宣自營自建快遞品牌“菜鳥速遞”,此前,菜鳥自建自營的落地配網絡主要服務于天貓超市,從商業邏輯看,走向第三方物流,菜鳥堅定自建自營全國性品質快遞網絡的戰略是一種必然。
隨后,菜鳥起網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提供高品質快遞服務,然而要趕上頭部企業,還需要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經驗的積累。處于市場后發階段,只有最短時間補齊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產品服務體系,就能最快時間拓展客戶、穩定業務增長。
經過大浪淘沙,能堅守到現在的快遞企業,個個都是強者,菜鳥面臨的對手各具特色:主打中高端的順豐、淘寶背后的“三通一達”、京東背后的京東物流,以及與拼多多深度綁定的極兔,菜鳥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怎樣發揮后發優勢呢,需要考慮。
做高端,順豐難撼;做電商物流,既與原有伙伴“三通一達”競爭,又無法打破京東物流的護城河,京東物流是倉配領域不折不扣的領跑者,在倉儲物流布局、時效和末端服務方面均領先于菜鳥,菜鳥在倉配一體中是真菜。
目前來說,快遞行業增速仍保持雙位數增長,但單票收入同比下降。競爭也是機遇,菜鳥的優勢在于流量和技術,缺點在于缺乏運營經驗。業務的分拆,可能影響菜鳥的優勢地位,但菜鳥多年來的通過平臺和驛站比任何獨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更加貼近上游商戶和下游客戶群體。
菜鳥也有優勢,財報顯示,菜鳥集團在2024財年實現了收入990.20億元,同比增長28%,并成功將經調整EBITA扭虧為盈,達到14.02億元。菜鳥成立初期,頻頻拿地,被不少人誤解要做“物流地產”,如今看來,多虧了菜鳥前期在物流設施上的重投入,才奠定了其自主運營物流服務的基礎。
再說,阿里的電商業務,還會是菜鳥重要的客戶,本次移交出去的是制定物流方案、緊貼電商業務的“電商物流部”,而淘天旗下的天貓超市、天貓國際等自營業務的物流服務,以及跨境電商速賣通的大部分倉儲物流服務,都仍是菜鳥來提供。
也就是說,菜鳥還是阿里國內電子商務業務以及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基礎,二者的協會效應還會加強,要打造的是電商與高效物流無縫對接的新格局,菜鳥將更加緊密協同淘天集團和阿里巴巴數字商業集團,提升服務體驗。
近年,跨境電商高速發展,全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8.3萬億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為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0%,高于同期外貿整體增速6.2個百分點。
高效的物流體系是跨境貿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際物流供應商將從增加的包裹運輸量中獲利,2024年,菜鳥網絡在業務、架構和人事方面進行了多項調整,旨在加強其在全球物流市場上的競爭力。
未來,海外是菜鳥彎道超車的希望,分拆之后,菜鳥將堅定面向全球市場進行物流網絡擴張,構建全球競爭力,成為服務世界各地客戶的領先網絡,首要的任務是,菜鳥在保留原中文品牌名稱的基礎上,升級全球英文品牌名稱。
全球化繼續成為關鍵詞,蔡崇信表示,菜鳥需要抓住新型全球化的機遇。菜鳥服務外部客戶的國際快遞、倉儲供應鏈等依然是菜鳥的核心業務,菜鳥跨境快遞、全球倉配、海外本地快遞也會繼續投入和發展,不斷擴展國際物流版圖,還有,隨著阿里海外電商版圖的擴張,菜鳥也能隨之受益。
菜鳥一半以上收入都來自全球化業務,在海外大量的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正在為菜鳥全球化建立壁壘。目前已實現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港,64個國家和地區到門的服務覆蓋。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菜鳥第一批位于比利時、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的eHub已經建設完畢并投入使用,將啟動全球第二批eHub建設,以加速全球物流網絡與產業鏈的融合。截至目前,菜鳥在全球已運營超80萬平方米海外倉,在18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專業服務,而且,菜鳥海外本地快遞已在10個國家和地區起網運營。
結語:菜鳥一路走來始終伴隨著諸多爭議,期間也背負了不少誤解,簡化牌的菜鳥如何發展,考驗的是企業決策層的管理智慧,然而萬霖離開已是不爭的事實,菜鳥CFO已去了螞蟻,誰將是CEO,目前還不得而知。無論是誰吧,只做物流的菜鳥能否發揚光大,有待時間檢驗和作答.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