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金融時報》對深圳某銀行供應鏈金融創新進行了報道。事實上,供應鏈金融在我國已不是新生事物,不少銀行早有涉足。然而,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頗多,需要進一步發展。
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市場需求,它發端于20世紀的80年代,是由世界級企業巨頭尋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業務外包衍生出供應鏈管理概念。全球性外包活動導致的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問題,以及部分節點資金流瓶頸帶來的“木桶短板”效應,實際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帶來的效率優勢和接包企業勞動力“成本洼地”所帶來的最終成本節約。由此,供應鏈核心企業開始了對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價值發現過程,國際銀行業也開展了相應的業務創新,以適應這一需求。供應鏈金融隨之漸次浮出水面,成為一項令人矚目的金融創新。
供應鏈金融是從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提供綜合的財務金融服務,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到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創新解決方案。供應鏈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要求能夠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集成管理。供應鏈金融通過對一個產業供應鏈中的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促進了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穩固和流轉暢順。
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繼深發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各家商業銀行,甚至包括四大國有銀行都已涉足于此,許多銀行也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從實踐中來看,盡管各商業銀行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基本類似,但各行從本行的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來推行供應鏈金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在傳統的貿易融資中,金融機構只針對單一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并據此做出是否授信的決策,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更加關注的是申貸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歷史信譽狀況,而不僅是財務指標。這樣,一些因財務指標不達標而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就可以憑借交易真實的單筆業務來獲得貸款,滿足其資金需求。并且銀行通過資金的封閉式運作,確保每筆真實業務發生后的資金回籠,以達到控制貸款風險的目的。
推行供應鏈金融還可以增強中小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提高收益。第一,商業銀行為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融資可以帶來銀行表內業務或表外業務的收益,另外,商業銀行還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相關的財務顧問和信息咨詢等中間業務。第二,雖然商業銀行不是為核心企業提供融資,但是核心企業的信用介入其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都可能給銀行帶來潛在的收益。如一些信用捆綁技術為了控制信貸資金從分銷商到核心企業的流動,要求核心企業必須在主辦銀行開立結算賬戶,這為銀行帶來了潛在的存款派生收益。
供應鏈金融推行中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雖在推行供應鏈金融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作為一個全新的融資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一些共同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創新。
一、供應鏈管理的不成熟影響了供應鏈金融推行的效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僅局限于汽車、鋼鐵、能源、電信等有限幾個行業,原因在于目前我國國內的供應鏈管理的意識普遍薄弱,成員之間關系松散且邊界模糊,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約束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融資中對核心企業的資信引入有時缺乏利益激勵,而成員企業對核心企業的歸屬感不強,也導致基于供應鏈的聲譽效應和違約成本構造起來比較困難。這種狀況不僅使得銀行可選擇開發的鏈條有限,而且也要審慎評估供應鏈內部約束機制的有效性。同時,國內銀行目前推行的供應鏈金融也僅局限于國內供應鏈,對供應鏈中的國際貿易融資延伸和整合不足。面對跨國公司的大批國內供應商和分銷商,也沒有從系統的視角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錯失了大量的業務機會。
二、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尚不完整。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整體性、高技術含量的融資模式,必然需要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加以控制。我國各商業銀行推行的供應鏈金融,從業務營運的機構設置看,除個別銀行外,大部分銀行的供應鏈融資尚未獨立,風險控制的核心價值并未有效吸收。結果不僅未能充分發揮營銷的效率,反而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比如大多數銀行沒有形成專門的債項評級體系,沒有特別的審批通道,沒有專業化的操作平臺,缺乏針對核心企業和物流監管合作方的嚴格的管理辦法等。
三、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技術支持相對薄弱。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平臺的引進是很重要的。國際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就多用到了先進的網絡技術,如荷蘭銀行合理運用因特網技術,自己開發了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將信用證貿易下涉及多家銀行及買方的單證統一處理,客戶可以通過的電子銀行平臺在全球各地實現發送交易指令、查詢交易、定制報告等功能,這樣節省了銀行和客戶雙方的成本,最大程度上實現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動化。而目前國內金融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相對滯后,使得供應鏈金融中信息技術的含量偏低。在許多銀行的供應鏈金融中,目前在單證、文件傳遞、出賬、贖貨、應收賬款確認等環節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確認,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的操作風險。
促進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的建議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分別從觀念、技術、組織、制度上提供一些建議。第一,在觀念創新上,要時刻牢記創新是金融發展永恒的主題,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第二,在技術上,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建立我國產、供、銷的完整供應鏈信息系統。通過傳感器的技術創新,將互聯網運用到基礎產業和服務產業,建立起不同行業、產品的基礎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為供應鏈金融實現技術的整體管理創造條件。第三,在組織上,突破供應鏈金融僅僅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范疇,圍繞著供應鏈管理,建立能夠集提供物流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和資金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它既有現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職能,又具有充當銀行和生產、供應、銷售之間的融資角色的職能。對銀行來說,有必要對其管理體制、業務流程和盈利模式進行相應的變革,可以圍繞供應鏈金融業務建立相應的業務事業部制,通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整體外包或部分外包的合作形式與供應鏈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合作,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建立全面的業務風險管理模式,實現企業、銀行風險控制和績效指標任務的順利完成。第四,在制度上,實現從原有的銀行分業管理向混業管理的轉變,允許銀行把非核心的業務合理有序地外包給專業的供應鏈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許諸如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服務公司中介服務的存在,并依法從事有關融資業務。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由于銀行作為質押人,不完全具備監管質押物的條件,此時第三方綜合物流金融中介的產生,不但可以擔負起幫助銀行看管質押物的職責,而且還可以為銀行提供相關的信息、商務服務,改善信息不對稱情況,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市場控制和綜合服務能力。從而形成服務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新的金融中介產業,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