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物流業起步較晚,這是不爭的事實。遺憾而幸運的是在其起步前后,正值我國正式加入WTO。說遺憾,是因為“狼來了”,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說幸運,則是因為入世后的事實證明。外資物流對國內企業沖擊力并沒有此前人們預想的那么大,非但沒有形成壟斷,還形成了國內外物流企業共同發展和共贏的格局。
這一格局具有以下兩大主要特征:
首先,加快了物流產業和市場的形成。某物流企業的一首廣告歌曲,簡單直白地說明了這一點:“飛機在天上飛,供應鏈來支配,這就是物流;流水線、各部件,準點到、守時間,這就是物流;把成本來控制,利潤天天增,這就是物流;讓碳足跡縮減,樹環保新觀念,這就是物流;該去哪就去哪,用高科技來實現,這就是物流;門鈴響,響丁當,這就是物流……”這一切都讓人不得不承認,物流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益者。
其次,推動了我國物流產業在一個高起點上發展。大家都知道,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起點和現代化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10年前存在的差距遠比今天大得多。因此,入世伊始,中國物流業就迎來了首輪殘酷洗牌,其結果就是:在UPS、DHL、TNT、馬士基等實力強大的外資物流企業的高強度刺激下,國有和民營物流企業相繼或重組轉型、加速成長,或關門歇業,隱退于“江湖”。而更多的小型、無競爭力的物流企業的死亡,則把整個物流行業推上整合并購和洗牌的風口。
可喜的是,洗牌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外資物流更多地帶來了以最新經營理念、供應鏈管理和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真正的“物流”,從而讓我國物流產業開始進入了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蛻變的新時期。這種蛻變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方面,信息化和標準化從無到有。信息化、標準化是推動現代物流的“兩個輪子”,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的高低是區別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主要標志。10年來, 中國的專業化物流企業和商業企業 配送中心漸成氣候,一些大型制 造企業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動作。隨著物流產業基礎市場 的發育,中國的物流標準化 工作開始啟動。
另外,近年來,RFID、 EDI、GPS等信息技術在物流領 域的應用已為國內廣為認同;從2009年,一個新的概念又在國內逐漸興起,即物聯網。根據初步測算,未來10年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投資可達到4萬億元,產出是8萬億元,帶動就業崗位2500萬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使物流行業成為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迅猛發展。隨著現代物流在中國的發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10年來,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資料顯示:中國3PL企業和員工數量較10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將物流服務全部委托給3PL的工業企業比例已由2001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37%,上升了21個百分比。但數量的增加只是一方面,目前現狀是: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服務功能不全;企業集約化經營優勢不明顯,規模效益難以實現,只能提供單項或分段的物流服務,物流功能還主要停留在儲存、運輸和城市配送上,相關的包裝、加工、配貨等增值服務不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于已經躲過入世“生死劫”且以振興的姿態迎來“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中國物流業來說,在為沾了入世“開放紅利”的光而欣慰的同時,也要冷靜的看到今后的10年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特別是外資物流業的挑戰。其最大的挑戰仍然是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理念挑戰和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技術挑戰。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和對比擺在面前:經過10年的滲入和擴張,外資物流巨頭目前已幾乎全部進入了中國市場并正在虎視眈眈、摩拳擦掌,意欲分一杯羹;而可以與之匹敵的中國的物流巨頭又在哪里呢?除了人力成本和本土優勢,我們的物流企業又比人家具有多大的競爭優勢呢?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