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物聯網助力汽車物流升級
來源:中原物流網
| 2011-08-05 11:19
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13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消費大國,這讓我國汽車產業備受鼓舞。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大好前景,很多專家也堅信不疑,甚至預言,日后美、日等汽車強國再也沒有機會趕超中國了。
對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持謹慎樂觀態度,他明顯考慮得更多、更遠。在戴定一看來,接下來,汽車產業如何再接再厲、更進一步才是關鍵。
戴定一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要想進一步發展,眼下有很多事要做。一要看傳統汽車強國如今都在想些什么,他們對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考慮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二要看是否還有新的機會來臨,尤其在新技術方面,我國汽車產業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對此,他特別提出,
物聯網必將在汽車產業謀求全新局面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而一旦抓住物聯網這一新的機會,我國的汽車產業也許將迎來一次新的發展契機。
對于物聯網,戴定一認為,它打破了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的格局,使得二者的結合成為新的基礎體系,這注定會全面影響到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而對我國的汽車產業,物聯網將會帶動科學發展觀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落實。
戴定一為此做了詳細解讀。他說,目前,從汽車產品來講,生產更加安全、節能、環保的汽車產品是國際大趨勢,發展新能源、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既定方略。不過,在此基礎上,發展智能汽車同樣重要。而且,這里所說的智能又和傳統意義上講的“智能”有所區別——它是基于網絡的智能。比如智能洗衣機、傻瓜相機等雖是智能產品,但卻不是基于網絡的智能產品。
為此,戴定一介紹說,基于網絡的智能,相當于神經系統的一個模型,其在采集數據一端的技術非常簡單,但由于采取集中式的處理數據和信息服務,卻能使整個系統享受到高智能的服務——這種智能沒有網絡就無法建立,所以完全不是單個系統的自動化這么簡單。
戴定一特別強調,物流和汽車供應鏈尤其應該是智能化的。他提出三個要點:首先,智能化意味著,汽車供應鏈要滿足和適應汽車產業的多元化生產方式。也就是說,要滿足和適應多批次、少批量、訂單驅動、零庫存等產業需求。其次,還要適應供應鏈在多變環境下的風險控制,比如對自然災害、市場波動、恐怖威脅、突發情況等,汽車供應鏈的安全離不開自動控制,這就需要一個數據中心進行全面監測,而絕非要求每個個體都是智能產品。第三,整個汽車產業需要適應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和服務,即要適應采購、生產、分銷、物流、回收(召回)的全流程監管和服務,這將使得整個鏈條都將實現智能化,是我國實現汽車智能供應鏈的一個基本需求。
此外,戴定一表示,我國汽車產業除了產品以外,商業模式的變化也需要得到重視。目前,整個制造業的價值正在慢慢向服務領域擴散,向產前和產后轉移的價值越來越高,這將為制造業提升效益帶來機遇。目前汽車制造業確實已向服務業拓展,其中包括了車輛的使用、運營以及給客戶帶來其他價值的領域;并且,汽車相關產業也很關注銷售網絡的建設,如加油站、4S店網絡等,也都是汽車服務增值的重要環節,其前途同樣十分寬廣。然而,綜合而言,在這些拓展的過程當中,它們也都需要一個重要工具——信息化,“如何產生信息,保證信息實現互通,使得信息加工產生價值”,這三方面很有發展空間。
在此,戴定一還舉例說,近年來美國有些汽車保險公司在試探一種給客戶提供低價的保險服務。但他們也有一個交換條件,即要客戶安裝他們所提供的一套裝置,來監測車輛運營中的燃油、剎車、發動機狀況,進而完成信息采集。戴定一認為,如果汽車保險公司可以實現汽車信息的集中采集,便可創造新的贏利模式,因為這些客戶資源本身就有大量的商業價值。而對我國汽車產業來講,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采集信息和提供服務。這恰恰就是物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的一種變化的體現。
毋庸置疑,物聯網帶來的沖擊注定巨大,要發展現今的汽車制造業,離不開物聯網的建設;同時,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升級為信息服務系統,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長期戰略變化。
簡而言之,眼下包括汽車產業在內,我國的各行各業幾乎都已認識到,物聯網是中國的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戴定一篤定,包括汽車物流在內的整個物流領域,將是物聯網關注的重要內容。他相信,在未來5~10年中,物流領域極有希望發生深刻變化,進而成為我國經濟、科技乃至社會生活中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