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軍隊諺語說道:“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后勤,后勤看物流”,可見物流對于軍隊的重要性。許多軍事強國之所以強大,除了依仗先進的武器裝備作為后盾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強大的物流保障能力。2011年10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軍隊保障社會化“十二五”規劃》印發。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要基本完成后勤保障社會化,初步構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軍隊保障體系。
應急物流是核心。
軍隊保障社會化的實質其實就是軍地物流一體化,即所謂“平時應急,戰時應戰”。這些年來,地方物流特別是第三方物流大量涌現,服務質量在不斷提高,這為軍隊后勤保障核心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將軍地通用物資、技術與裝備交由地方物流企業進行保障,從而使有限的軍費用在刀刃上,正是我們在軍事后勤保障中所追求的目標,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使部隊更好地進行核心任務建設,通過吸納地方物流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可減少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發生。
歷來兵家熟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面臨危機之時,最為重要的一是拯救生命,二是生存。吃喝也就成了比住和穿都更重要、更急迫的當務之急。
汶川地震后,筆者曾就軍用食品物流話題,采訪過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軍事物流工程實驗室徐東教授。他認為,軍用食品物流的核心,其實就是應急物流。而這種應急物流的基礎,則是靠平時也就是非緊急情況下打下的。否則就是臨時抱佛腳、病急亂投醫。而軍隊畢竟是軍隊,它平時既不生產食品,也不負責運輸食品。戰爭和災難時的食品應急物流,只能靠軍地一體化和政企一體化,也就是社會化,而這種社會化則要靠企業平時的積累和打造。
關于這一點,從美軍二戰期間的軍隊食品供應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啟示。當時,承擔整個美軍后勤食品供應的并不是美軍后勤部門,而是由國防部全部承包給了美國的一家大型物流公司(UPS),由它負責在全美國采購軍需食品,并以其雄厚的物流運輸實力為主并聯合其他物流供應商,向全球美軍提供食品保障,其組織能力之強、服務范圍之廣、食品保障之及時,堪稱人類有史以來之最。
記得兒時常聽大人們以嘲笑的口吻述說美國大兵是老爺兵,在朝鮮戰場冰天雪地的戰壕里,還能吃到漢堡包、牛肉罐頭、喝到可口可樂、威士忌,當時很不以為然,現在想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人家的食品物流應急體系是如何健全和完善。而UPS之所以能做到美軍走到哪里,食品等物資供應就能跟進到哪里,就是因為它在和平時期就打下的良好基礎,有一套完整的食品供應鏈體系,這套體系不僅適用于和平時期,也適用于戰時和國家有緊急情況時。
可以想見,連在炮火連天、極端惡劣環境中都能確保食品供應的物流企業,在和平年代的同行業市場競爭中,自然也會立于不敗之地的,正因為如此,UPS才能在戰后迅速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物流巨頭,成為今天的世界物流業的霸主,業務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自有大型運輸機就有400多架、大貨車20多萬輛、萬噸巨輪數百艘。
救災物流是典型。
汶川地震那場災難,就是對我們國家面臨戰爭和災難的一次大考驗、大練兵,它既考驗了我們的軍隊和民眾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考驗了國家的戰時組織動員能力和各方面的應急能力,其中,自然也包括食品物流。總結汶川地震和歷次重大救災物流,食品應急物流大致包括以下特點:
物流過程技術要求高。為了保證食品的營養成分和食品安全,對采集、運輸、儲存、裝卸、包裝、配送等物流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些情況下運輸還需溫度控制,如遇到高溫天氣需要冷藏車、冷藏庫等設施設備。要求必須在保證供應速度的基礎上,同時保證食品的營養和衛生安全。
物流需求時間要求嚴苛。食品關系到人類的生命,特別是在巨災期間,物流的時間已不是效益的概念而是生命的概念了。如何保證食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送到最需要的人員身邊,是必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物流需求的階段性強。災害發生初期,由于災情緊急,應以方便食品為主,如礦泉水、方便面、面包、方便肉食制品;而在災害中后期,災情逐漸穩定且受災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應以供應營養和能量型食品為主,如大米、面粉、鮮肉、新鮮蔬菜等。
我國是從2003年“非典”以后才開始重視應急物流的,其起步較晚。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雪災暴露了我國的食品應急物流存在一些問題:
食品物流各環節缺乏協同。由于我國的應急物資分散于各部門,部門之間信息流通不暢,協同效率不高,如食品由糧食部門負責、而藥品由醫藥衛生部門負責。其實,在救災物資運輸過程中,糧食和醫藥用品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共用車輛的。
救災主體繁多,管理混亂。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間,眾多企業和民眾自發組成食品運輸車隊,但由于沒有統一的指揮和調配,造成道路擁堵,耽擱了寶貴的救援時間,更有一些車輛遭遇泥石流所困,反而成為救援對象。
食品應急物流缺少操作標準。對群眾捐贈的物品沒有進行檢驗就發放給受災人員,特別是在救災食品發放時,引起了受災群眾的不必要的哄搶。對此,災前,國家相關部門和紅十字會就應與具有全國性物流網絡的物流公司或平臺結盟,屆時即可對進行社會捐贈的食品等應急物資組織集結和調運。
運作模式是重點。
徐東認為:基于軍地物流一體化的食品應急物流運作模式,要以政府公共信息網為平臺,內部信息數據庫共享,以第三方物流配送商為依托,軍事化管理為主線,構建從食品供應商、生產商到突發事件、災害發生地的食品應急物流運作體系。
為此,和平時期就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應急指揮機構,該機構受國務院的直接領導和控制,有一定的職權,即有權力調動政府其他部門和地方的資源。由該應急指揮機構授權食品應急中心評估和選取一些大型的食品制造商、食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并與之簽訂合同。平時,該機構要研究和建立一個與大型食品制造商、食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共同可操作的應急預案,軍隊定期進行應急演習,并對預案進行改進。在戰時或發生重大事件,中央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時,該機構隨之啟動應急流程,緊急調用各方資源進行響應。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情況下,地方物流企業在平時也可打開軍方食品供應市場,部隊可與有資質的食品制造商、食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簽訂合同,為軍隊提供食品儲存、運輸和配送。
此外,一些社會機構如紅十字會等各種慈善機構可以加入進來,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聯盟關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中心對社會捐贈物資的檢驗、加工并配送到需求地點。這個階段運作的重點是:
政府構建應急食品標準檔案和生產商檔案;政府機構、社會組織、食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企業、軍隊之間實現共享;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平臺,通過EDI、GPS的應用,GIS與軍隊、公司、交通部門和其他組織、個人進行有效及時的溝通,隨時了解災情,建立報警機制,及時補修道路,保障終端物流暢通。
在災難發生后第一時間,首先啟動食品供應鏈。由于食品具有一定的保質期,災害的發生又具有不確定性,應用存儲的方法不可行。應該鼓勵供應商管理庫存,并著重提高食品供應鏈的反應能力,從“實物儲備”到“能力儲備”。在災害發生初期,食品應急中心要確保快速啟動這兩條物流鏈:食品供應商+第三方物流公司、食品供應商+軍隊。
在災害中后期,社會捐贈開始出現。要發揮社會慈善機構如紅十字會在號召全國人民進行捐助救災的作用。紅十字會與第三方食品物流公司相互合作,建立信息網站,民眾通過信息網站了解所需食品和捐贈渠道,紅十字會利用物流配送中心對捐助的食品進行檢驗、拼裝和配送。這樣可以避免救援真空。
總之,戰爭和災難是對人類應急能力最好的挑戰和檢驗。做好食品物流軍地一體化這篇文章,不僅是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和災難,也是提高我們食品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有備則無患,患來則不急。試想:連戰爭和巨災都能應對自如的食品物流企業,又何患不能在平時的市場競爭中力挫群雄、居不敗之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