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品網(ID:products56)原創
作者 | 科技物語
當前,自動駕駛處于尷尬的境地:一主面,自動駕駛是前沿技術,誰走在前面,誰的創新能力就會獲得社會認可;另一方面,因為不能落地,帶來了經濟效益自然有限,誰又有如此多的錢可燒。本文從融資角度進行分析。
一、熱潮背后的隱憂
這幾年,自動駕駛的話題越來越熱,不管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在積極投入和布局自動駕駛。2021上海車展期間,華為、小米和各大車企先后亮劍自動駕駛。目前,自動駕駛行業既有百度Apollo、Waymo這類科技巨頭之子,也有小馬智行、AutoX這般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更有百年老牌車企。
產業是表象,資本是推手。2021年自動駕駛行業迎來新一輪融資熱潮,滴滴、pony、momenta、文遠、智加、圖森未來、嬴徹、馭勢、地平線等公司都獲得融資,5個月內9家公司共融資34億美元,眾多參與者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起新的沖刺。
國外公司融資情況也不錯,Waymo已獲得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其它投資機構在內的兩輪投資,募集資金金額共計47.5億美元。通用汽車支持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Cruise等也受到資本市場關注。4月,Cruise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來自沃爾瑪等公司的額外投資,總共融資27.5億美元。
水漲船高的還有自動駕駛公司的估值。Pony.ai最新估值達到53億美元。文遠知行C輪融資20億,估值超200億。滴滴自動駕駛已完成三輪超11億美元的融資,最新估值約為60億美元、本來,隨著滴滴正式上市,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壓力也將相應減輕,但目前國家對其進行的數據安全核查,又給其自動駕駛帶來變數。
曾經,大家認為自動駕駛會有一個巨大的未來——哪怕是很少的收入,市值也可以上百億美元;2017年資本,拿一本簡歷就可以融資,到2019年,行業降溫,2021年,又現融資潮。
但這次融資熱潮背后,卻存在著隱憂。一些財務投資機構對自動駕駛的態度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正處在從完全支持到態度分化的節點上,投資機構是越來越理性了,資本市場的選擇對象也會變得更加挑剔,關于自動駕駛的思考逐漸回歸技術本源,對其商業價值的判斷更加冷靜與務實。
自動駕駛細分技術領域路線紛繁復雜,很難斷定哪個技術會成為未來主流,這些也給投資者帶來大量的困惑。
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5年來,各大機構已經投進了不少錢,但收效甚微。曾經萬眾矚目的百度自動駕駛,卻再難有花團錦簇的場面。今年3月,百度在宣布成立集度汽車后,選擇了在香港二次上市,遺憾的是,首日股價遭受破發。
4月15日,自動駕駛卡車公司圖森未來登陸納斯達克,但在上市當日,遭到破發,截至4月19日其總市值從約85億美元跌至74.14億美元。
國外自動駕駛公司情況也不太樂觀。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曾經下調對Waymo的預估估值,由1750億美元下調至1050億美元。再譬如Uber 的自動駕駛部門ATG,2019年的收入為4200萬美元,虧損卻為5億美元。
正因如此,Uber、Lyft無力繼續支撐難以填補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資金,選擇將自動駕駛業務以遠低于估值的價格出售。過去五年,不少公司因各種原因黯然離場。
從長遠來看,自動駕駛是一片藍海中的藍海,應用市場達萬億級,必將打破傳統汽車行業諸多的規則和界限,引發汽車價值鏈重構。這對于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
何況還有政持的支持,歐盟計劃2030年步入完全自動駕駛社會。德國已經通過法案,將于2022年起允許L4級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出現在公共道路。而我國發改委等十一部委早在2020年便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
這是能徹底改變人類的技術,大家對自動駕駛的期望值非常高,但落地的不易,注定了它是一個燒錢的賽道,是看不到盡頭的投入。
二、非常燒錢的賽道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支持,甚至1億至3億美元的融資都做不了什么大事。對自動駕駛公司來說,這個行業太燒錢了,技術的完善,需要足夠的資金彈藥。
有人說,自動駕駛需要真金白銀無底洞似的投入,此話有一定道理,自動駕駛的競爭是一場融資的馬拉松比賽。
自動駕駛公司Waymo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依賴其母公司谷歌的輸血。截至2015年,Waymo已耗費谷歌共 11 億美元。連續燒錢12年,強大如谷歌,也不堪重負,谷歌在2019首次放開對Waymo的融資控制,允許Waymo尋求外部資金。拿華為來說,自動駕駛領域的團隊一年的投入大概有10億美元之巨。
自動駕駛極低試錯容忍度的技術要求,以及看不見盡頭的研發投入,皆有可能使初創公司陷入困境。因此,自動駕駛乃不易之地,稍不留神或將全盤皆輸。
自動駕駛一直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賽道,目前開始向頭部玩家集中,馬太效應更加明顯,頭部企業更容易拿到資本。資本試圖加劇行業的洗牌、分層,把一線和二線(團隊)的差距繼續拉大。然而行業要出現分化,需要持續的投入。
自動駕駛是一場門票昂貴的創業競賽,融資短暫續命之后,如何落地以實現自我造血,是解決資金問題的根本出路。然而,實際情況是一直處于研發和測試階段,在真正進行商業化運營之前,不會真正產生有規模的用戶價值。
自動駕駛任何場景要取得比較大的成績,都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對自動駕駛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將要花的錢融到手。
在周期下,早期投入的資本想要退出,無非兩種方式:要么被投企業IPO,要么企業加速量產,營造大熱環境,新投資者進來接盤。后者遙遙無期,這也是自動駕駛公司著急上市的主要原因。
上市背后,是自動駕駛對于資金的消耗。自動駕駛公司謀求上市,一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市場估值,二級市場可以通過定增、發股、發債等方式來融資,其實是有更多元化融資的選擇。
如何在資金告急之前,實現產業化突破,或者通過IPO打通二級市場的融資通道,成為自動駕駛公司集中發力的方向。
三、產業資本入場
在2021年的今天,幾乎每一家強勢車企都已經決定自研自動駕駛系統。這是一個長長的名單,除了特斯拉之外,還包括大眾、豐田、福特、通用、小鵬、理想、蔚來、百度、小米等絕大多數“車企”。
2021年1月,蔚來汽車發布了該公司旗下首款純電動轎車蔚來ET7,據該公司CEO李斌透露,該款車型的硬件能力將可支持L4級自動駕駛。其它主機廠電動化后將加速與自動駕駛的結合,如梅賽德斯、現代等。
產業資本的加入,不僅有老牌車企,更有跨界企業。如做無人機的大疆創新,正式官宣進軍自動駕駛。首次官宣即是交貨,以大疆車載為名,提供智能駕駛服務——涉及智能駕駛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等。用汽車領域的角色劃分,即一級供應商Tier 。
產業資本的加入,使自動駕駛硬件系統的成本正在被規模效應大幅拉低。在2015年,一顆激光雷達的價格大概是7萬美元,一套自動駕駛硬件系統的成本通常以100萬元人民幣計算。在2021年,一顆高性能激光雷達的價格正在逼近1000美元,整套自動駕駛系統的硬件成本正在被控制在7萬元左右。
產業資本不僅親自下場,對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投入也在加強。在這一輪融資中,車企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近期融資中,Pony.ai獲“共和國之子”一汽的戰略投資;中國最大客車企業宇通汽車向文遠投入了2億美元;momenta.ai獲上汽、豐田和博世加持;地平線則獲比亞迪、長城汽車、長江汽車電子、東風資產、舜宇光學、星宇股份等汽車上下游公司投資;智加的近期融資中,領投方包括萬向汽車技術風險投資——萬向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寧德時代宣布以191億元的上限投資上下游之后,于2020年11月領投了卡車自動駕駛嬴徹;馭勢科技近期融資的領投方包括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
技術型自動駕駛公司也主動與汽車上下游企業開展緊密合作。百度Apollo、文遠知行、AutoX等技術型公司近期都與主機廠合作,共同開發或者生產無人車,以降低無人車隊成本。今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與車企廣汽埃安達成合作。
與政府合做也在進行。今年3月,蘑菇車聯與衡陽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智能終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及智慧交通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推動城市級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和商業化運營。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
總之,產業資本無論是親自下場,還是領投自動駕駛公司,都是行業里的好消息,不僅彌補了創投資本的不足,更有豐富的場景與長遠的打算。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