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浙江烏鎮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護衛隊”
再次亮相央視
這條新聞可謂是賺足了眼球
小伙伴們的朋友圈
被譚家灣“護衛隊”刷屏
智慧農業護衛隊來了!
“云雀”、“龍犬”、“白兔”
等40多種智能機器人
在浙江烏鎮的鄉野間來往穿梭忙碌
實現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國內首個!5G云棚種番茄!浙江烏鎮打造了國內首個“云上農業”樣板間,實現“靠云吃飯”,有多神奇?一起跟著我們的鏡頭來看看“云上農業”腦洞有多大——
在烏鎮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云棚系統試驗區內,來自山東省壽光市的西紅柿長勢喜人,一旁的屏幕上,同時實時顯示著烏鎮和壽光兩地培育基地里的土壤濕度、氣溫情況等種植數據。浙江烏鎮與山東壽光相距833公里,土壤、氣溫、濕度均有較大差異,但通過5G云棚系統,兩地的西紅柿實現了統一標準生長種植,品質趨同。
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已經在譚家灣遺址附近生活,并誕生了璀璨的馬家浜文化,這里不僅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的稻作文明發源地之一。如今,古老的農業文明與新生的互聯網在烏鎮“邂逅”,為我們描繪出“數字農業”的全新模樣。
5G“加持”下的“數字農業”
事實上,浙江烏鎮與山東壽光兩地共享“云端數據”背后,有著強大的北斗5G技術支撐。
在云棚里,除了土壤中有傳感器以外,空中軌道機器人還會來回“巡視”,在感知到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時,肩負著監測病變植物拍照識別及遠程診斷等職責,“利用在云棚部署的5G+數據桅桿”,這些機器人采集的數據,都加上了北斗定位數據,不然,不同地方數據混雜,對數據后續利用會產生不利影響,“脫敏”后的數據通過電信5G網絡回傳至農業大腦平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精準的種植模型,為作業人員提供精準作業決策信息,達到精準種植,合理灌溉,農業溯源的目標。
(圖為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大棚中能夠實時感知各項數據的“數據桅桿”)
“慧”種地,機器人成了“新農人”
云上農業試驗場不僅實現了數據的實時監測,而且配備了各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機器人”,讓農業生產更省時省力。
“熊貓”“泰山”“白兔”“龍犬”“云雀”“種馬”“黑鷹”……在浙江烏鎮的鳳岐茶社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里,40多個不同種類的機器人來往穿梭忙碌。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機器人成了這700畝云上農場的“新農人”。
在一攏攏的番茄中間,一個黑色的機器人“熊貓”, 是溫室內的自動 “搬運工”,背著藍色的框在田間移動,能夠配合地面軌道機器人完成采摘后的搬運工作;“泰山”室外搬運機器人則能把“熊貓”送到溫室門口的采摘果實,搬運到加工配送中心或者物流運輸點;“云雀”空中軌道機器人則“棲息”在溫室區域環境頂部的自動軌道上,360°實時監測各區域的空中作業場景,感知各項數據指標,監測作物的生長表現和病變情況;國內首個應用在農業領域的四足機器人——“龍犬”在云棚系統中進行自主巡檢、環境數據感知、自主導航、數據回傳等作業……
(圖為“熊貓“室內穿梭車)
(圖為“龍犬”四足機器人)
(圖為“白兔”軌道噴霧車)
(圖為“爬山虎”履帶運輸車)
(圖為“種馬”植保無人機)
(圖為“黑鷹”數據監測無人機)
(圖為“泰山”室外穿梭車)
而在大棚外的稻田邊,還有巡檢機器人和空中機器人在工作,它們可對病害、蟲害、草害以及生物生長周期等數據進行采集,并且利用電信5G網絡進行高清視頻回傳,工作人員在可視化監控與管理界面進行精準操控作業,實現智能種植,智能防蟲,智能除草。
云棚系統試驗區還同時配套建有數據方艙,土壤濕度、環境溫度、陽光強度等各項數據指標通過物聯網實時“上云”,何時該澆水、施肥,在農戶的手機屏幕上一目了然,真正實現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