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數字經濟一詞在過去幾年的政府報告中經常出現,作為經濟轉型的一大內生動力,數字化轉型所蘊含的能量,在不同行業之間逐漸展現。
作為相對傳統的物流行業,隨著互聯網貨運平臺的出現,其在數字經濟中的占比也逐漸升高。業內公司越來越重視數字化,像傳化的數字公路港,G7賦能煤炭物流等。
數字化有機會重構物流行業底層的鏈路,提升行業整體效率,進而創造價值。物流鏈路的底層重構涉及人、貨、車、場、路,每一個環節都有機會創造新的價值和潛在的商業機會。
接下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一些筆者個人對未來趨勢的思考。
— 1 —
宏觀趨勢
1.1 碳達峰&碳中和
2021年的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我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結構,公路是主體,占比87%;鐵路占比最低,0.68%;海運和航空大約都是6%左右。物流行業面對碳排放問題,會有哪些機遇呢?
①發展鐵路運輸
2000年中國國家鐵路貨車的擁有量為43.99萬輛,2019年國家鐵路貨運車輛的擁有量較 2000 年增長 99.4%,達到了87.71萬輛。
隨著國家鐵路改革的逐步推進,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碳中和目標下,鐵路運輸將持續收益,未來國鐵的貨車擁有量將繼續攀升,鐵路運輸的貨運量占比也將持續提升,有望進一步緩解公路運輸帶來的碳排放量。
鐵路運輸的成本也明顯低于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當前難點在于最后一公里。
②新能源汽車
2019年我國完成公路貨運量343.55億噸,其中同城貨運量預估約20.5億噸,占比6%。目前區域間產業鏈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市場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同城貨運市場規模依舊會持續增長。
新能源汽車將在行業規模持續增加的環境下,有效降低同城貨運市場的碳排放量,為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而政府層面,國務院辦公廳在2020年底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到,2021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進一步利好整個新能源物流車行業。
比亞迪與滴滴合作的新能源車在深圳的街頭已隨處可見。
③碳交易機制
雖然鐵路運輸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上升,但短期內燃油車依舊是公路運輸的主力,碳排放量仍然面臨較大考驗,探索建立物流行業的碳交易機制將有效緩解這一難題。
利用碳交易體制機制,通過購買非耗能行業的碳排放量,進而完成物流行業碳排放量的指標。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碳票將像稅票一樣,變成行業的日常。
1.2 雙循環經濟結構
雙循環是政府層面對未來經濟運行的構想,是指內循環和外循環構成的經濟結構。內循環暫無明確額定義,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內循環就是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提升自主創新力,以及建立統一市場。
①提升消費需求
這一點利好物流行業,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3.89%,更多消費集中在城市,物流伴隨著商業的繁榮而興起,同城貨運市場將持續受益于消費增長和城鎮化率的提升。
②建立統一市場
統一市場,一定會有企業的兼并重組,意味著原來需要600家電梯公司,未來可能只需要100家,打破地方保護的藩籬,打通全國的大市場。所以未來長途干線、第三方,合同物流等細分物流模塊可能會承受壓力。
③外循環
外循環顧名思義就是要保持對外貿易的穩定和增長。外貿一般由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組成,中國長期處于商品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的環境中,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質量和規模,利好國際物流模塊。
1.3 靈活用工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的數據,貨車司機的年齡相比2016年調查明顯向中老齡上移,年輕貨車司機占比明顯下滑。
行業的吸引力變得很低,潛在的用工需求也許需要新的用工方式來解決,比如靈活用工平臺合作,企業提供車輛,平臺提供人員。
當前在就業壓力以及平臺經濟作用下,很多職場人士會身兼多值,白天是寫字樓的白領,夜晚可能化身外賣小哥、滴滴師傅、貨拉拉司機等。
相關的靈活用工平臺有比如兼客、趣活、即派、斗米、青團社等。也許不久的將來中國全面步入老齡化,靈活用工將變得隨處可見。
—2—技術趨勢2.1 高精度地圖
高精度地圖與傳統導航電子地圖最大區別在于精度。除了可以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精度的靜態信息,如路網、路形、車道、POI、建筑、路標等,還包含動態的實時交通信息。
通過對這兩類信息進行融合,形成一個虛擬的駕駛環境,供車輛進行環境感知、認知和理解,并開展路徑規劃、躲避擁堵和交通障礙。
根據高盛對全球高精地圖市場做出的預測,預計2020年全球高精地圖市場規模將達到21億美元,2025年擴大至94億美元,2030年有望達到200億美元。
國內高精度地圖行業剛剛起步,本身的門檻相對較高,需要甲級測繪資質,目前全國一共有19家持有導航電子地圖資質的企業。未來高精度地圖將會有以下應用場景:
基于高精地圖對路網信息的實時感知,可有效減少城市擁堵,成為城市治理重要數據來源
輔助自動駕駛,提供導航決策
利用AR展示技術,實現地圖導航的3D可視化,帶來更強的交互體驗,有望重塑LBS相關的鏈接服務
地圖在物流行業的應用主要是作為導航服務,作為底層的基礎架構,我們可以暢想如何利用高精度的地圖,來解決一些當前運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在這里筆者有以下猜想:
解決找地址難題,傳統的圖商依賴poi做路徑規格和導航,但poi本身是靜態的數據,經常存在缺失問題,導致司機經常在目的地附近繞圈,體驗不好。如果可以利用高精度地圖的立體數據信息,在目的地附近利用附近的地建筑物、路網、各種覆蓋物等信息輔助判斷
基于高精度地圖厘米級的定位,對于用戶所處的地理位置刻畫將更加形象,比如用戶是在一樓的門店,還是高層的辦公室,有助于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2.2 物聯網
物聯網(簡稱IOT)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就是:利用各種傳感器、定位系統、射頻技術等,采集物體的信息并將其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也就是說,物聯網是指各類傳感器和現有的互聯網相互銜接的一個新技術。
目前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場景已經很多:
運輸管理:利用安裝在車輛上面的各種傳感器,監測車速、油耗、司機工作時長、車輛當前的位置等。比如滴滴在車輛裝設備,G7的車輛軌跡等
產品溯源:比如在農產品流通中,通過傳感器可以追逐產品的種值信息,交付信息,確保信息的可追蹤性,規避貨丟問題
車輛配載:利用貨物本身的傳感器傳回的數據,結合貨箱尺寸的數據,預先調度適配的車型,提高單位貨箱的裝載率
倉儲管理:利用RFID技術在商品流轉過程實現快速分揀,出入庫,上架等
針對物流行業而言,借助物聯網,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到數據可視化,進而創造價值:
目前整個物聯網行業已經發展很久,硬件廠商紛紛在此布局。目前各家的設備傳回來的數據并未實現互通,另外多數車輛都是司機自己持有、設備安裝意愿低等問題,都是當前的難點。道阻且長,但仍值得期待。
2.3 智能駕駛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占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
與2010年相比,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下降6.79%、上升5.44%。勞動力人口減少,老齡化加劇。
對物流行業這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未來面臨的用工壓力越來越大,降本增效是當下各個創業公司進入物流行業的一個切入點。當前物流行業的倉儲、配送環節,正在經歷一輪技術改造,各路創業公司紛紛進入,比如AGV機器人,AI創業公司,自動駕駛公司。
在倉儲場景的應用主要有:
AGV搬運機器人
電商的貨到人揀選場景中,搬運貨架到揀選人位置
企業生產線之間的物料搬運
快遞公司的分揀機器人
智能叉車等
在配送環節的應用場景:
最后一公里方面:美團的送餐機器人,阿里的送快遞機器人,新石器無人車等
干線運輸方面,比如圖森未來,贏徹科技,智加科技等紛紛布局重卡領域
同城配送方面,元戎啟行,文遠知行,AutoX等已開始研發同城低速場景的自動駕駛車輛,目標就是滿足同城貨運場景的需求
在封閉環境的應用場景:
碼頭集裝箱運輸,目前有AGV和無人駕駛重卡兩種方式,碼頭的智能化集成度相對其他行業領先較多
在勞動力要素供給逐漸減少,以及企業成本的驅動下,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快,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雖然居然大面積落地仍有時間,但我們依舊可以期待未來物流行業的高度智能化。
—3—同城物流趨勢3.1 自建能力
同城貨運平臺可以依靠自己積累的許多數據,開發貨運導航服務,開放給整個行業使用。
出行平臺自己做導航服務也有先例,比如滴滴已經推出自己的滴滴地圖,開放至乘客端,覆蓋全國。
貨運平臺可以根據自己平臺的數據,針對特定區域、特定車型的限行提供完全不同于當前圖商的導航能力。比如針對批發市場這種檔口密集的區域,有機會改善導航體驗。
3.2 鏈路數據化
基于物聯網的運輸管理,平臺基于安全規范,運輸效率的訴求,將持續提升行業的物聯網設備覆蓋率。比如像G7提供的貨艙數字化服務,如果同城貨運平臺更多的利用貨艙收集回來的數據,在車貨匹配效率方面將大有裨益。
3.3 橫向發展
①新能源汽車
造車是時下的熱門話題,半個互聯網圈都在造車。而同城貨運平臺方面,滴滴早已布局客運自動駕駛;滿幫投資了圖森未來;而貨拉拉相傳在秘密造車。
筆者看好貨拉拉的造車,畢竟在同城貨運領域積累了足夠久,對用戶和司機的需求理解足夠,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資金實力了。
②碳排放
當前同城貨運平臺都在積極開展車的數字化,比如車輛的燃油類型,排放量等。假以時日,平臺完成數字整合,輔以車輛工作時長,可初步估算平臺每天產生的碳排放量。
一旦某天碳交易開始,貨運平臺可能會創造新的碳交易平臺,或者成為數字服務的基礎設施服務公司。
3.4 縱向發展
隨著同城貨運平臺逐漸開通的車型類型越來越多,未來為了更進一步增長,需要將觸角伸向行業的細枝末節處,聚焦在什么需求未被滿足,不論是提供服務的司機還是需要服務的用戶都有潛在的需求未滿足。
筆者結合自己的觀察,給出以下判斷,供大家參考:
①滲透進入車后維修服務市場
比如在重卡領域,滿幫投資了仨兄弟科技,布局長途干線的卡車救援市場,延申潛在的服務觸角。
目前在同城貨運領域,暫無貨運車輛救援平臺出現,大部分市場依舊被分散的拖車服務公司和保險公司瓜分,未來有機會在此領域誕生車輛救援平臺。
②布局零部件市場
目前市場上汽車零部件領域,存在眾多玩家,既有經營全車件的開思/好汽配等,也有易損件平臺的三頭六臂、康眾汽配等,當然少不了互聯網巨頭阿里,京東等。
同城貨運平臺在這方面也可以嘗試汽配供應鏈,提前布局新能源車的零部件市場,為未來儲備力量。
③拓展碼頭領域的用車需求
目前在碼頭領域已經有很多明細創業公司,比如提供拖柜服務的鴨嘴獸。同城貨運平臺在此方面優勢很明顯,尤其在外貿出口較多的港口城市,延申服務的鏈條。
當前碼頭的集裝箱拖車也是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有助于眾包運力收集,但需注意的是,碼頭集裝箱拖車服務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圈子,需要一定的行業知識儲備。
④進入二輪配送物流行業
目前即時二輪配送市場,已經有達達、美團、餓了么、閃送等玩家,但不代表市場沒機會。
— 4—
創業趨勢
筆者認為在回收領域、靈活用工領域、造車領域、零部件領域都有潛在的創業機會點,限于篇幅原因,簡單拆分下回收領域的機會。
在綠色經濟和碳排放的大環境下,回收行業將在未來逐漸受到大眾關注。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機會:
4.1 IOT設備回收
電子產品的回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那些走街串巷吆喝回收舊手機舊家電的人,這些都是消費品電子回收領域。
而針對家用的智能燈具,開關等的回收,由于不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中,且體積較小,一般都是當做垃圾處理。
隨著家用非白電智能產品的增多,如何回收這些輕度智能的設備,就變成一個潛在的機會點。
另一方面,針對智能設備的拆解,也助于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比如將設備中的小傳感器拆除,防止在自然環境長期暴露,產生重金屬污染。
4.2 電池回收行業
目前電動汽車,AGV機器人等行業都依靠電池提供能力,但電池會有報廢的一天。如何對廢舊電池做安全處理,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目前電池回收行業本身已經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競爭激烈。
但行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工業化處理技術應用不成熟,廢舊電池中的廉價物質回收較少,以及處理過程中的污染泄露問題。行業發展不規范,就意味機會。新工藝,新技術的創新機會將更明顯。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