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品牌網 | 原創
作者 | 物流絮語
近一時期,不僅歐州面臨著天然氣短缺,其它國家同樣面臨著煤、電、氣、油價格持續走高、不堪重負的境況。
在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之下,中國也難獨善其身,拉閘限電,油價連漲,成為近期社會關注的焦點。對物流快遞業來說,這將造成什么影響,這些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其背后邏輯是什么?本文擬做一些分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柴油價格飆升
近半年來,全球能源供應日益緊張,不僅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煤炭、天然氣價格也持續上漲,屢創新高,遠超歷史記錄——能源危機席卷全球。
在英國,缺油成為全國性難題,主要城市多達90%的加油站已無汽油可加,英國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英國汽油價格同比飆升了19%,成為八年來最高水平。
在印度,過去一周多的時間里,汽油和柴油價格上漲了7次,能源危機給印度制造業在疫情后的重新啟動按下了暫停鍵。
在日本,普通汽油零售價今年以來已上漲了大約20%,達到了每升166日元、創下了7年來的新高。韓國的汽油均價也時隔7年突破每升1700韓元、約合9.3元人民幣。
在國際原油價格飆漲60%,全球能源緊俏的情況下,導致原本使用天然氣發電的地區,選擇價格相對較低的柴油作為發電的替代品,導致柴油上漲動力不減。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牽動國內油價上漲,我國作為油氣進口第一大國,這幾年對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因此,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成本也是水漲船高。
9月20日—10月8日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平均來看,倫敦布倫特、紐約WTI油價比上輪調價周期上漲7.26%。受此影響,國內汽油、柴油零售價格隨之上調。
10月10日,全國汽柴油分別以345元/噸和330元/噸的漲幅創出今年單次最高漲幅!柴油價格相比2020年的4300元/噸,已經大幅增加到了現在的7500元/噸,如果從2020年油價最低點上漲開始到現在油價漲了近70%。
目前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的第13次上漲,0號柴油價格將進入“7元時代”,加油站成品油零售價已經創出近3年新高,并且上漲勢頭依然很猛,估計第十四輪漲價又快要來了,油價并未有剎車跡象、
這波上漲,不僅僅是柴油,國內電力和煤炭供應偏緊,近年來,煤價大幅上漲,連創新高,秦皇島港發熱量5500大卡的動力煤已從3月份的600多元/噸上漲至當前的2350元/噸,已經處于歷史高位。
受國際天然氣供需緊張影響,中國LNG進口到岸價格上行,天然氣價格暴漲10倍,能源價格是互相傳導的,這也決定了柴油價格的持續走高。
由于部分地區的分區限電,柴油發電機成了寶貝,連物流園區和分撥中心也不例外,企業瘋搶發電機,據稱柴油機制造企業,個別型號的柴油發電機出貨時間至少要排到明年3月底。柴油機用來發電,從而更加劇了柴油的供應緊張狀況。
業內人士認為:冬季石油取暖需求較多,加之歐美能源危機來襲,四季度油價上漲預期濃厚,整體看漲。
二、柴油荒下的中國物流——生存面臨考驗
國內油價的上漲,導致多地區柴油資源緊俏,出現“柴油荒”,部分加油站已經開始限制每日加柴油升數,出現“一油難求”局面。
在河南鄭州、廣西柳州、廣東東莞、山東青島、陜西西安等地的某些加油站,每車限供500元、200元、100元,甚至50元,有的直接貼標顯示“無柴油”。多個加油站還取消了加油優惠,只能現金支付。
一位貨車司機透露,“一路走了兩千多公里,進了40多個服務區,所有的服務區都限油,大多服務區僅能加100元、200元的柴油。”有的加油站表示“柴油己經不對外銷售,只給會員加,而且定量。
對于動輒八九百升的卡車油箱來說,100元、200元只能算杯水車薪,面對限量供應甚至無柴油可供的現狀,多個司機只能輾轉多個加油站排隊加柴油。
對于物流人來說:油價上漲還不算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接下來連柴油都沒得加。
然而中石油、中海油等國營加油站也有難言之隱:“我們賣一升虧一升,現在柴油價格批零倒掛,我們實在是虧本加油,只能限制購買。
對于買燃氣車物流人來說,今年以來LNG整體價格居高不下,強勢推漲,當初買車時就比柴油車貴,如今用氣也貴。
柴油,是運輸業的食糧,是物流業的保障,說的直白點,沒柴油物流干不了活,而有柴油,油價大幅飆漲,也帶來了物流運輸成本的提高。
燃油費作為運輸道路主要的成本支出,集卡運費成本中燃油費用占比約為30—35%,資深人士測算:現油費從百公里130元增加220元,即多增加了90元成本,每公里油費增加了70%,需增加運費約21%才能平抑所增加的成本。
不僅集卡,普貨運力同樣成本高及,快遞也成本上漲。油價的持續上漲,使物流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某些小微企業按照原有的運價,運一箱虧一次,只要出車就是虧損。
按理,油價新高,各物流企業成本增加,運價上漲理所當然。確實,國內有的港口集裝箱運輸行業協會發布公告,建議企業調整運輸價格。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金九銀十,按往年經驗,這個時候應是物流公司每年貨量最多的時候。拉閘限電,讓制造端的產量下降,在東莞,工廠普遍接到開二停五的通知,而部分小微企業則是開一停六,尤其是化工、煤炭、鋼鐵、建材、紡織等高能耗行業成為采取限電限產措施最嚴格的領域, 而同時這些行業是物流行業最核心的貨源方,因此,不少物流公司的貨量進一步下降,運力相對過剩,但考慮到競爭,并不敢貿然提高運價。
對于物流人來說,一方面是國內柴油價格節節攀升,道路運輸成本大增,另一方面是,各地拉閘限電,貨運資源過剩,這就導致了,油價的的上漲很難轉嫁下游。
油價上漲,成本增高,不得不提價,限電限產,貨源減少,不能不降價,在這雙重壓力下,生存面臨考驗。
不僅如此,有的地區運費還在下降,近日央視曝光:有地區運費已下降50%!重卡銷量也呈斷崖式下跌,從側面反映了物流人的艱難。
柴油荒下的中國物流,有貨沒油,沒貨沒油,步步緊逼,一邊面臨居高不下的油氣成本,一邊是運費利潤越來越薄,今年是物流行業是舉步艱難的一年。
節節上漲的油價,對物流巨頭來說,面臨著是利潤的下降,發展的失速,對小物流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考驗,也將面對洗牌出局的生死之關。
三、高油價將成為新常態——物流業何去何從
有人問,能源供應偏緊是階段性的還是長期性的?柴油上漲究竟是暫時還是長期的?回答是高油價將成為新常態,國內市場價格將持續高位,油價將表現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狀況。
各國新出措施能一定程度緩解能源困難,但距離根本解決能源問題還有較大差距。至于柴油未來走勢,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支撐,需求方面利好疊加影響,市場整體看漲。高油價成為新常態的邏輯有以下幾點:
1、發達國家的通脹不會短期內結束
這輪油價上漲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性通脹促成的,是發達國家的通脹促成的,常看新聞的人都知道,美聯儲印鈔太快,過度的流動性,加劇了能源的價格通脹。
石油的結算是由美元來結算的,所以美元的貶值帶動石油價格的上漲。美國和歐盟等經濟體已經出現持續的通脹上升,這次通脹背后,最主要原因是各國的“量寬”措施退出滯后,尤其是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
專家把此次通脹歸為結構性通脹,而這種結構性通脹短期內難以結束。
2、傳統能源被壓制導致供需不平衡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駁斥歐州關于歐州天然氣危機是俄羅斯減少供給造的言論時,強調了傳統能源過去幾年在歐洲被過度壓制導致供求不平衡,這不無道理。
發達國家都在實施碳排放控制,這使得傳統能源的使用受到極大限制,煤礦和油田在前幾年被迫大量關閉。目前綠色清潔能源頗受媒體和政治家們的歡迎,但全球的真正主要能源,仍然是傳統能源,包括石油和煤炭。
發達國家的新能源政策,氣候變化政策,根本沒有考慮,也沒有能力承擔過度削減傳統能源產能的后果,在過去幾年,傳統石油及電煤的產能被不斷壓縮,從而導致能源供應不平衡,疊加全球供應鏈緊張情況,進一步驅升了油價的漲幅。
新能源替代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過程,突然地,人為地采取替代措施,只能導致恐慌,推升油價的長期走高。
3、疫情下供求被嚴重扭曲導致價格暴漲
石油作為有限能源,隨著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其價格一直都是攀升的趨勢,全球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全球物流業的供求被嚴重扭曲,導致油價暴漲。
首先是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節奏,貿易鏈失衡,帶來一些系列連鎖反應,國外港口擁堵、海運力緊缺和缺箱,貨物、設備運輸成本及燃油成本也隨之上漲,隨著各國采取的積極行動應對疫情以及疫苗的產生,全球經濟在逐漸恢復,人們對燃油的需求慢慢恢復正常,因此油價上漲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4、物流業何去何從
不管油價因何上漲,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加油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對于物流運輸這樣一個石油能耗大產業鏈,亟需適應油價上漲給行業帶來的變化。
在當今油價上漲的大環境下,曾經一些頭部企業妄想通過價格戰的手段達到占領市場的做法,但是企業最終的目的還是盈利,在占領一定的市場后才發現,它們的服務質量、基礎網點設施的建設做的非常落后,最終導致投訴不斷。
國家有關部門對以低價擾亂行業市場經營秩序等行為表達出強烈的干預意向,未來各個物流企業需要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行業規則,規范作業行為。
面對柴油的提價,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這不失為一種有效解決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的方法途徑。如降本增效、效率化的配送、建設和完善多式聯運系統、加強各地物流企業間的溝通和合作等措施。物流行業也應該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車輛路線調度等,用科技的力量去降本增效。
結語:能源危機何時能得到緩解,目前沒有人可以給出答案,高盛近期發布石油報告稱,在2021年底石油價格將會飚到90美元一桶,可見,高油價,柴油荒還將伴隨著未來的物流業,物流業應逐漸摸索出有效的辦法來應對。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