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作為中國快遞業的龍頭,在人們的心目中,從來都是盈利的標桿,其贏利是理所當然,虧損是不可想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順豐多年奮斗的輝煌業績,塑造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至佳形象。
然而,2021年第一季度,順豐走麥城了,巨虧近十億,此后幾個季度,其盈利狀況與過去相比,也不理想。
那么,走麥城的原因是什么?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一時之虞,還是長期趨勢?讓我們在這里討論討論,其經驗教訓也許值得從事物流的人們借鑒。
一、價格戰之下無完卵
多年來,順豐利潤水平一直遙遙領先于國內其它賽道的同行,2020年度順豐還實現凈利潤73.26億,然而,不到一個月之后,順豐公布的第一季度業績凈虧損竟高達9.89億元,從大賺到巨虧,業績驟然“翻臉”。
從一路高歌猛進到驟然失速,不僅讓業界跌破眼鏡,更導致了資本市場的驚慌失措,順豐股價從124元跌至62元,兩個月內股價腰斬。
這是順豐歷史上首次虧損,過去15年來,憑借直營送貨快、服務好,順豐一直是快遞業賺錢能力最強的公司,穩坐神壇,讓同行們望塵莫及。
對于一季度的巨虧,順豐管理層自我剖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今年整體投入加大,導致成本增長過快;另一方面,是因定價相對偏低的經濟快遞產品業務占比提升過快,導致毛利承壓。
然而外界很快將順豐的失意與極兔速遞的野蠻生長掛上了鉤,自2020年3月在國內起網以來,就被視作快遞業的價格“攪局者”。但若要將價格戰完全歸結于這只“兔子”,有些以偏概全,事實上,價格戰從未遠離過快遞業。
極兔的低價策略,只是近年來快遞行業價格戰的一個縮影。通過打價格戰占領市場,更多企業就不得不跟進,最終導致所有企業陷入低水平價格戰的囚徒困境,傾巢之下無完卵,在這場價格戰中,順豐無法獨善其身。
中國民營快遞行業初始于1993年,在行業蓬勃發展的28年里,形成了中高端和中低端兩大賽道,順豐,就是高端賽道的領頭羊,借助經濟高速增長帶動的商務快遞需求的支撐,確立了一家獨大的格局。
雖然順豐在中國快遞業是個獨特的存在,其堅持差異化路線,不走低價競爭。但時勢在變,順豐不斷尋找和打造第二大利潤增長極,去年三季度正式推出加盟模式的新低端快遞產品“豐網”,日均件量也已經突破兩百萬票,2021年7月公司的特惠專配日均件量約1000萬票,這些業務都受到價格戰的影響。
快遞的痛點是產品同質化,無序的價格戰。近年來,價格戰持續,導致快遞企業單票收入連續下滑,順豐提及中國快遞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快遞平均單價從2010年的24.60元/件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所有的快遞企業都陷在價格戰的泥潭中難以自拔。
所幸的是政策引導下,快遞有望從價格戰走向有序發展,隨著監管介入,7月份快遞數據反應價格戰有所趨緩。
企業贏虧本是常事,只是順豐作為綜合物流企業的先行者、探索者,其困難容易被市場放大。當然,短期的巨虧,不會讓王衛和順豐透支掉市場信用,但巨虧之后,他們可能要經歷一陣漫長的陣痛期。
二、“道歉”與“感謝”
2021年4月,王衛因公司第一季度巨虧道歉;12 月 14 日,在順豐同城中國香港上市敲鐘的現場,王衛連說4個感謝。王衛的“道歉”,彰顯底氣;王衛的四個“感謝”暗含深意。
4月9日,王衛道歉這一幕在網絡上迅速刷屏,原話是這樣說的:“首先跟股東賠禮道歉,因為我認為第一個季度真的沒有經營好。”并表示類似的問題不會出現第二次。
順豐給出的虧損原因,其中有一條新業務前置投入,也就是說戰略擴張占有了資金。不錯,戰略擴張對順豐的業績造成一定的困擾,但是,這也是順豐這樣的企業發展中必然要做的事情。
在中國快遞市場,中高端市場只能算是小眾賽道,多維度、多賽道業務布局是順豐的既定目標,多業務產品的組合使用,能夠增加客戶的轉換成本,增強客戶粘性。外部環境的變化,也使順豐積極轉型,多業務條線同時擴張的原因。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順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順豐的目標是綜合物流服務企業,這既是客戶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也是網絡、規模效應商業邏輯下的必然結果,然而,每一個綜合物流企業在多維度擴張時必然會遇到暫時的困難。
自2018年以來,順豐大舉通過并購等方式完善供應鏈業務網絡,2018年10月,順豐以55億元人民幣100%收購德國物流巨頭DeutschePost DHL Group(“DHL”)在中國的供應鏈業務;同一年,順豐收購冷鏈供應商夏暉香港75%的股權;2019年,1億美元融資國際貨代公司Flexport;2021年,順豐投入175.55億元元收購嘉里物流51.8%股份。
一系列的投資,是打造“基于供應鏈的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戰略需要,在未來十年將有6-10倍的增長空間,將撐起順豐的半壁江山,然而,今天,高昂的前期投入給順豐業績帶來了嚴峻考驗,可能成為順豐贏利的包袱。
還有,業內人士提醒,戰略轉型屬于前瞻性,對未來發展很重要,但要注意擴張節奏。企業投資和擴張以及對成本的控制,會直接影響公司中短期的業績表現。
總之,在產業前瞻布局,組織高效運作和資本助力下,順豐正在拉近與全球頂尖公司距離。所有這一切,都是王衛道歉的底氣。
近日,順豐同城在港上市,作為體系內第四家上市公司,作為順豐在新業務培育上的又一顆果實,順豐同城上市之后的潛力更大、戰力也更強。
順豐同城作為順豐新業務板塊中最先登陸資本市場的板塊,也體現出了順豐對于新業務的孵化能力。
王衛的感謝含有業務發展有過硬的經營能力與資源,以及堅固的護城河,未來發展想象力更是超乎想象,不負伙伴們的支持與信任。
王衛的感謝,彰顯了順豐的天然優勢條件,比如有成熟的團隊、技術,品牌,信譽度,有客戶資源。
王衛的感謝表示:只要準確把握市場趨勢,只要商業定位方向是對的,借助順豐團隊作戰能力強,不管在任何時間出現,都將塑造出一個好的企業。
王衛的感謝強調了作為服務行業,無論大環境和行業格局如何變化,無論產業如何升級,順豐都堅持,服務好他人就是成就自我。
2021年是順豐承前啟后的關鍵年,為了完善產品矩陣、提升服務質量以及打造長期核心競爭力,順豐必須持續開拓新市場以及建設升級物流網絡底盤,從而公司的投入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從而影響了短期利潤表現,但是加大了長期發展的空間和確定性。
三、爬坡之后是光明
在跨入本世紀第三個十年的時候,順豐出現了虧損,自然,人們要問,順豐還“順”嗎?
市場普遍認為順豐未來的發展仍有較大潛力和空間。作為快遞行業龍頭,有較強競爭力和發展空間,通過短期虧損換取長期競爭力的做法,并不令人意外,順豐的一哥地位無憂,長期價值看好,不過,2021年成為順豐爬坡的起點。
順豐具有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優勢,2021年1-2月累計物流業務量合計為16.02億票,較去年同期增長53.89%。順豐總資產1905.69億元,在資產規模上,順豐具有一家超級綜合物流企業的實力。從這兩點看,公司業務是增長的,基本面是沒問題的。
順豐控股上半年業績同比下滑主要由于一季度虧損,二季度公司針對收入端、成本端、組織架構均進行一定調整,已經實現盈利,扣非后凈利潤實現6.57億元,環比第一季度扭虧為盈,實現了“V”型反轉。而第三季度實現扣非后盈利8.10億元,環比第二季度增長23%,體現出較強的調整更新能力。
順豐龍頭地位清晰。直營制的體制與領先的航空資源幫助順豐奠定了時效服務的基礎,在時效件賽道搭建起深厚的護城河,通過品牌、航空資源、網絡效應和多元化產品形成的高轉換成本建立了領先地位。
順豐的優勢在于物流服務口碑較好,具有不可比擬的品牌優勢,而這一優勢是歷史積累的產物。順豐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立,以商務快遞的需求為目標,2002年,通過直營制改造奠定服務基礎;2009年,成立航空公司打造時效標準,在商務時效件市場建立起絕對的競爭優勢,目前,這一優勢還很穩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是順豐很寬的護城河。
2012年至今,順豐在中高端商務時效件賽道一直保持著壟斷地位,而2020年順豐營收達到1539.87億,八年營收增長7倍。2021年,順豐再次上榜全球最有價值的物流品牌榜單,排名全球第八、中國第一。
順豐與政府合作投資建設的湖北鄂州機場,使其成為國內唯一卡位機場資源的物流企業。機場在2022年,將正式進入運營狀態,以鞏固空運網絡優勢,另外,隨著四網融通項目的推行,順豐多業務間的協同效應將不斷強化。
順豐的虧損可解讀為“戰略性虧損”,歸結為季節性運營成本上升和大量擴張性投資導致的賬面虧損,這些投入都是為了企業以后更有市場競爭力。是加大新業務的前置投入,緩解產能瓶頸壓力、整合營運網絡,助力公司持續實現中長期經營目標。
結語:賺錢才是硬道理,真金不怕火煉,時間可以驗證哪一個企業、哪一個團隊最優。順豐爬坡之后,前景廣闊,未來發展值得長期期待,未來的贏利也有跡可循。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