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銀保監會等多部門相繼發聲施策,與地方協同,在加強統籌協調的基礎上,全力打通交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為“民生托底、貨運暢通、產業循環”提供了堅實保障。
其中,作為城市的“毛細血管”,同城物流成為保障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楊達卿看來,近年來互聯網+同城物流發展,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以數字科技重塑城市物流微循環,為應急保障提供了新抓手和新動能。
▲ 積累經驗 保障城市微循環
防疫常態化之下,同城物流對保證物流保通保暢、保障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也都在總結相關的成功經驗,以期在未來能夠進行大規模應用推廣。
實際上,面對疫情對物流環節的影響,各地都作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深圳市早在年初便制定了制定了《深圳市極端情況下農產品保供穩價應急預案》,分別針對“進不來”“不能分”“送不達”等極端情況,準備了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部門還在臨深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置謝崗、沙田等7個農產品應急接駁站點,保障物流運輸的通常。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地社區因應疫情發展情況有不同的防控要求,同城物流在線下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物流平臺嘗試通過將運力網格化管理,將疫情傳播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滿足防疫需求的同時,也保障區域內民生及應急物資的供應。北京疫情期間,美團外賣在雙井、勁松等臨時管控區內試點了“內循環”式的獨立外賣配送服務,騎手的配送和住宿都在管控區內閉環,在滿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打通社區生活物資配送最后100米。
城市應急物流具有高并發、緊急性等特點,但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內,運力有限,為了讓特別緊急的需求得到及時滿足,物流平臺需要對種類繁多的需求進行分級。上海實施全域靜態管理期間,美團開通了“應急幫手”功能,通過訂單識別智能機器人對用戶提交的訂單備注關鍵詞進行識別,高優先級響應其中的緊急需求。截至5月31日,“應急幫手”功能上線以來,累計交互超過37萬次,收到需求總計超21萬單。
同時,作為配送主力軍的騎手團隊也需要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保障。美團配送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地疫情防控期間,我們聯合美團平臺的酒店,同時向社會征集閑置的公共場所,如室內體育館、空置公寓等,為騎手提供免費住宿,解除騎手后顧之憂,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深圳、上海等地成功復制。未來我們還將探索更多方式,幫助騎手在抗疫保供期間更好解決就餐和住宿問題。”
在楊達卿看來,過去承擔城市物流微循環的載體,以小微企業或商家自有運力為主,近年互聯網+同城物流平臺企業崛起,它們以互聯網聚合匹配供應和需求,以大數據把碎片化資源聚沙成塔,以眾包模式整合社會人力運力,同時推進服務標準化升級,成為打通同城物流微循環的有效途徑。
▲ 科技創新 新應用樣本落地
疫情期間,運力不足、配送人員安全保障等問題都考驗著各大物流企業的應急預案。如何將商品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快的送達給消費者,保障應急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通暢,成為了難題。
今年5月20日,美團無人機開始在杭州進行常態化核酸樣本運輸,解決了應急物流末端配送的防疫安全問題,截至6月13日配送了超100萬人次的核酸樣本。在上海實施全域靜態管理期間,美團自動配送車已經進入上海市的部分社區提供服務。
除美團外,菜鳥、京東物流等企業也紛紛調配運力,啟動應急響應方案,以盡力保障疫情期間的末端配送問題。
菜鳥方面統籌協調自有的倉庫、菜鳥直送(丹鳥)快遞、菜鳥驛站、小蠻驢無人車等,全力支持居民的生活物資配送。京東物流在上海疫情期間也推出了保供倉的模式,以套餐的形式提供急需的民生品。派送方面則是以小區為單位進行派送,在前端供應鏈上,由供應商直接將商品直發到保供倉,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如美團無人機等自動配送裝備加上騎手配送相互合作,以及數字技術解決方案的應用,成為疫情期間解決末端應急物流的新模式。依托前沿技術研發應用落地,新技術帶來了末端配送的新體驗,也為保障民生、物流暢通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楊達卿認為,數字化給物流產業帶來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一是加速物流服務全鏈路穿透,讓物流服務快速連通上下游,實現全鏈路的透明化、可視化,為更智能、更高效地管控物流,升級服務打下基礎;二是推進物流全鏈條協同,讓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協同更加緊密,改變了傳統物流僅注重環節優化的做法,為全鏈降本提效提供了關鍵支撐。三是推進物流全生態共生,讓物流與商業、金融、制造等互相融合共生更加深化,形成了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共同體,產業生態圈的共建共生意識更加強化。”
▲ 推進城市本地生活服務升級
從互聯網電商發展來看20年,整體歷經三個階段:遠距電商、近距電商和微距電商時代。遠距電商和近距電商拉動了網絡快遞模式、物流倉配模式的崛起。而今,微距電商和即時零售時代的到來,讓1小時達理念深入消費者的內心,相應的商家和平臺也在以同城物流運力搭建履約交付服務體系,這將進一步帶動同城物流的發展。
同城物流是一種極速、準時、門到門的配送模式,解決了傳統物流無法解決的最后三公里配送問題,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快速、更優質的即時達體驗。同時,商品從門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也為商家降低了倉儲、長途運輸等成本。
據艾瑞咨詢《2022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報告》顯示,2021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訂單規模為279.0億單,預計2026年,行業訂單規模將達到957.8億單,2021年-2026年年復合增速為28.0%,行業整體仍處于快速發展路線上。
目前,美團、阿里等企業正在探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數字化物流平臺將逐步演進成城市物流大腦,精準預測需求,高效匹配供需,自動配送車、爬樓機等設備應用也將降低人力成本。
在楊達卿看來,數智化是同城物流發展大趨勢,同城供應鏈服務將成為新競爭方向,同時,可持續發展上,同城物流將更多推進綠色包裝、可循環周轉箱等設備使用,強化物流包裝物、填充物的逆向回收,支撐綠色城市建設。
他表示:“這些新的趨勢將讓同城物流市場加速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發展,平臺性企業不斷‘延鏈強鏈’,進而推進城市本地生活服務體系的系統升級。”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