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的盡頭,是掉頭。
近幾年,在市場環境、資本環境的多重影響下,快運行業一度失去了當年資本驅動時代的光環與激進式打法,尤其是明星企業的收并購事件,打擊著行業信心。
與此同時,頭部玩家在想方設法地從內卷中抽身,轉型與組織變革成為高頻出現的關鍵詞。
今年上市快運企業陸續公布財報數據:安能毛利5.53億元,同比翻倍,經調整稅前利潤超3.14億元;德邦扣非后凈利潤1.31億元,同比增長284%;百世快運實現Non-GAAP盈利…
頭部玩家大規模的盈利能力再次將快運行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過去按照貨量規模排位,現在陸續要加上一個盈利維度。那些能打的網絡開始完成大船調頭,找到了新的方向。
其中明顯的信號就是,明星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實現翻倍,快運行業,又“香”了。
01行業拐點,盈利期來了
頭部上市快運企業的財報數據,正在將行業發展的趨勢提前劇透。
就像2019年前,“規模”是快運企業比拼的關鍵,如今這一關鍵詞開始變了。以順豐、德邦、安能、百世、壹米滴答等為代表的頭部玩家,開始陸續告別野蠻增長,“盈利”成為行業共識。
從幾大上市企業的財報數據來看,在盈利規模維度:安能>德邦>百世。(順豐未公布詳細數據)
其中,安能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5.53億元毛利,經調整稅前利潤超3.14億元人民幣,實現扭虧為盈;德邦2023年上半年扣非后凈利潤為1.31億元,實現扭虧為盈;百世快運毛利率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實現Non-GAAP盈利。
在順豐速運與大件部的數據解析中,其快運業務在2023 上半年,在業務規模高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利潤同比較大幅度提升。
當然,除上市企業之外,業內頭部玩家壹米滴答在完成戰略合并之后也在深耕盈利能力,中通快運聲稱在2019年便已經實現連續盈利。
在收入的維度:順豐快運>德邦快運>安能快運>百世快運。
盈利能力首先反映在業務與收入的增長比例中。根據財報數據顯示,順豐快運收入151.2億元,同比增長15.0%;德邦快運收入51.22億元,同比增長11.1%;安能快運收入45.17億元,同比增長9.4%;百世快運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7.8%。
但企業的收入不單純靠貨量增長來維系。順豐、德邦并未披露具體貨量,但從安能、百世的貨量增速來看,上半年二者的貨量規模是微降的。比如安能2023年上半年貨量微跌1.1%,百世快運微跌1.6%,而其收入則實現了反增,在市場拿貨的單價在提升。
貨量微跌,收入大漲,意味著頭部玩家在陸續告別純價格戰。
事實上,運聯智庫去年在走訪市場時發現,頭部企業的操盤手便把盈利能力當做企業的一把手工程來做。典型案例便是京東物流收購德邦之后進行業務融合、順豐在利潤被中通反超后開始甩負、安能開啟刀尖向內的組織變革、百世賣掉國內快遞業務后注重業務聚焦與協同…
相應地,德邦市值相較于近年的低點提升了50%以上,安能則是較低點翻了3倍以上。
以這些頭部玩家的變革為信號,行業進入發展拐點。
02盈利密碼:產品、成本、規模、市場策略
利潤=收入-成本。所以企業的盈利能力,至少要分為幾個維度來看,盈利是結果,密碼則是一套體系。
過去,快運網絡有著30億元營收天花板、萬噸俱樂部準入規模等等限制,核心在于一方面企業很難突破增長瓶頸,另一方面網絡也有著較長的沉淀周期。
而在資本驅動的年代,模式創新、燒錢補貼等方式,正在打破這種魔咒。比如安能、壹米滴答等模式創新快速趕超德邦的業務規模;再比如順豐快運開始達到200億元以上的營收規模;中通快運通過包倉模式低成本接近千萬噸貨量。
伴隨著越來越多網絡達到千萬噸規模,“增收不增利”的規模不經濟現象再次成為行業魔咒,大家意識到規模不構成壁壘,過去被看重的成功因素需要重新排位。
此時再看頭部玩家開始的一系列在運營上的探索:
1)控制規模
1000萬噸/年如今被頭部玩家看做是一個階段性門檻,在這個位置基本要踩一腳剎車。比如安能、百世今年上半年的貨量規模基本保持持平,反而是在規模中篩選能為企業貢獻利潤、產品結構、資產效率的有效規模。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幾個月來,安能、百世等網絡仍在有節制地控制貨量,而中通、順豐等網絡則在保持10-15%左右的單月增速,順豐財報中披露的順心捷達業務增速甚至達到30%左右。他們想在頭部企業的調整期,抓住細化網絡顆粒度的窗口。
2)精細運營
ODFL成為快運網絡操盤手口中高頻出現的對標企業,大家意識到價格戰的背后是成本戰,精細化運營帶來的成本管控能力,“進可攻,退可守”。
過去,網點與總部之間是一種博弈與投機關系,一個要網絡,一個賺差價,是一種松散的生態關系。維系這種關系的紐帶是政策與以罰代管的手段。價格,是網點直面市場的武器。
資本驅動的年代,價格可以從一輪輪融資中來,如今資本變得越來越謹慎具備成本能力的企業才能從競爭中跑出來。并且這種成本能力放大到千萬噸的規模中,1分錢就是1個億。
3)打優勢產品
規模為王的年代,什么貨都在向網絡內流,利潤品質導向之下,意味著貨量要過一遍篩子。這個時候再看頭部的快運網絡,打市場更有章法。
德邦的財報數據顯示,作為起家的拳頭產品在網絡的關鍵節點,零擔業務重回高增長,成為重要利潤來源;安能則更加聚焦小票貨,財報數據中顯示其票均重量將至94kg;百世則開始細挖產業帶,用供應鏈的思維做快運。
這個時候,再去看不同網絡的市場策略,大家不再是投放全國性的政策,而是開始因地制宜,用政策吸引有效貨量,將貨量轉換為盈利能力、成本能力、資產效率。
03業務分化,找到新的增長飛輪
頭部快運企業在運營上開始打明牌,大家在有意抵御貨量誘惑,打磨運營能力,并試圖將這種能力向增量市場復制。
這種業務發展的邏輯在于,一方面,快運市場演變為存量市場,在接下來的集中化趨勢中,巨頭的產生大概率來自存量整合;另一方面,頭部企業在過去的轉型中打磨出一套成本管控、精細運營體系,似乎開始具備向細分市場復制的可能。
在運聯智庫與頭部企業交流中,發現了大家尋找增量的方向:
德邦:零擔回歸
轉型大件快遞5年后,德邦快遞業務開始逐漸成熟,在業務占比中達到了近2/3。從營收、網絡、服務、管理和運營等維度來看,其已然在獨立開辟的大件快遞賽道中站穩腳跟。而這個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網絡、節點、資產、運營管理等能力,具備反哺快運業務的可能。
因此,在2022年報中,德邦明確提到要“驅動快運業務重回增長”,而在今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中,德邦快運業務重回兩位數增長,“零擔回歸”策略正在生效。
安能:打區域網
在近期安能舉辦的業績交流會上,安能物流董事長、總裁兼CEO秦興華透露,頭部快運網絡部分優勢區域的成本結構基本與專線打平,接下來網絡會優化分撥結構、成本結構,快速厘清與區域網市場的分界線。
百世:去東南亞
傳統的跨境物流運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中國郵政包裹到海外由當地郵政進行派送,或者UPS、FedEx等國際巨頭可以“一票到底”;第二種是通過跨境專線,客戶統一送到集貨倉后交給專線公司,到目的國后再由當地的配送公司派送。
在百世看來,接下來一票到底的供應鏈模式會陸續被海外倉模式代替。隨著服務時效、履約效率的提升,東南亞的跨境電商物流會像幾年前的國內快運市場一樣,訂單逐漸變得碎片化。在百世布局東南亞快遞網的加持下,快運網絡能夠有效承接跨境物流的貨量。
順豐:聚焦直營
大的市場背景下,順豐2022年利潤被加盟制網絡中通反超,今年上半年中通盈利能力持續領先,這一定程度上壓制了順豐的想象力。因此今年上半年,順豐有意在通過甩掉加盟制網絡(豐網)的包袱、收購海外物流資產、赴港IPO等策略,聚焦直營基因業務,打開增量市場。
通過這樣的業務邏輯,順豐快運業務是否也會出現通過資本整合的方式,處理加盟網絡并開始聚焦直營基因與海外業務?值得期待。
整體看來,今年上半年上市快運企業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這些頭部玩家的轉型意味著行業風向標的轉變。
變革來勢洶洶,對于零擔行業的從業者而言,行業激流勇進,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