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2月25日,杰出民營企業家宗慶后寫完了自己的人生傳奇,也留給人們一個虛實相爭的話題,雖然在當時,宗慶后與馬云握手言和,但虛實經濟之爭的話題,到今天也還沒有消彌,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顯現出來,而物流,作為服務于經濟的基礎,是否也有虛實之說呢?
一、虛實之爭的緣起
中國經濟的虛實之爭緣起于兩組企業家的對壘: 一是格力董明珠與小米創始人雷軍的賭局,一是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與阿里創始人馬云之爭,四人都是我國經濟界名頭很響的人物,也是我國企業家中的杰出代表。
2013年央視主辦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董明珠和雷軍定下賭約: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將輸給雷軍10個億,“虛實之爭”拉開序幕。
2016年12月的央視財經論壇上,宗慶后痛批馬云的“五新理論:除了新技術之外,其余都是胡說八道,馬云又不從事實體經濟,能制造什么東西。
馬云的回答是,不是技術讓你淘汰,是落后思想讓你淘汰;不是中國的實體經濟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二者之爭被視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激烈沖突。
宗慶后曾說:“花一塊錢把你的產品買來,貼八毛錢賣出去,把這個市場全部占領以后再抬價,這就對實體經濟有沖擊了”。這是對虛擬經濟的回懟,也是對互聯網經濟一些不正常做法的指責。
在此之前,宗慶后曾語重心長地說過,現在有的網商公開說要顛覆傳統經濟,也就是說要顛覆實體經濟;網商應算是虛擬經濟,如果把實體經濟全搞倒閉了,他還能做什么生意?賣什么產品?
以宗慶后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企業家認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以電商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前期燒錢買流量,后期壟斷市場,打亂了實體經濟的市場規律,這是對虛擬經濟發出的靈魂拷問。
在這兩場對話中,或者說激辨中,馬云和宗慶后之間,董明珠與雷軍之間,不存在私人恩怨,他們之間的針鋒相對,不過是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現實矛盾。
其實,互聯網與虛擬經濟是有區別的,宗慶厚與董明珠控訴的虛擬經濟的原罪,并不是互聯網帶來的,互聯網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人認為,虛實之爭不過是是互聯網巨頭背后的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背后的產業資本之間的一場持續博弈。
實體經濟和互聯網并不是對立的關系,互聯網的應用對實體經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的話,會促進實體經濟的進步;搞地不好,會沖擊實體經濟……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確實是社會進步和技術進步的產物,但歸根結底都應該是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服務的。
互聯網經濟是新經濟,評價一種新經濟是不是進步的,就看兩點,第一,它有沒有推動生產力發展、創造價值、滿足更多社會福祉,第二,它有沒有帶動就業。
從歷史上說,我國封建社會就有“重農輕商”的傳統,這是那個時代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看法,解放前,許多仁人志士都篤行“實業興邦”這四個字,改革開放以后,一大批企業家相信,不管社會怎么發展,制造業就是根本,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新技術是實體經濟應該追求的,能幫助制造業從中低端走向高端。
馬云給人的印象是智慧、堅韌、真實、坦誠、有擔當,而宗慶后身上的標簽是:低調、樸素,耿直、善良,有骨氣,二者的區別,似乎可代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本質區別,二者都是中國經濟生生不息的力量,有著牢記使命的情懷,但又有明顯的區別。
實體經濟,需要每一個企業家身體力行,一步一個腳印,堅守實業,不忘初心,而虛擬經濟,需要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服務于實體。
二、虛實的時代印記
無論虛實經濟,都有著時代的印記,當時虛擬之爭之時,實體經濟在摧枯拉朽的虛擬經濟面前,節節敗退。一些觀點將虛擬經濟的突飛猛進,視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沒有理性的思考,使中國經濟界陷入高估值的狂歡和金融的泡沫之下。
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分別對應的根本,并不是“互聯網”和制造業,2015年前后,我國彌漫著“實體經濟”焦慮的問題本源來自真正的虛擬經濟——金融業,而不是互聯網經濟。
隨著2015年中國虛擬經濟問題的總爆發——股災,2016年發生險資野蠻人敲門萬科和格力的年度大戲,虛擬經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吞噬力量顯示了可能逾越邊界線的巨大風險,當是時,強調實體經濟有著當時的現實意義。那時,制造業舉步維艱,那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口號。
2016年年底,在央視財經論壇《對話》中,宗慶后、李東生和董明珠三位制造業的代表,面對制造業寒冬,面對承受的壓力,為中國實業代言,提出了中國實業何去何從的問題?彰顯了他們對中國實業的情懷、期待與責任。
為什么提倡實體經濟,這是有時代因素的,甚至到了2020年,社會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制造業不行了,制造業落后了,要講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量子計算之類,才跟得上形勢,才是與時俱進,這是很危險的看法。在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下,不僅制造企業,實體經濟很多都生存艱難,而互聯網成了經濟發展中的寵兒。
近年,美國意識到這一點,強調制造業回流,并且真刀實槍地有所動作,實際上,美國一直以來沒有放棄制造業,截至去年,美國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81%,但其中60%以上都是為制造業服務的。
近日,蘋果向市場宣布:取消長達十年的造車計劃,轉而投向生成式AI。這一消息確實令行業震驚,在全球主流手機廠商里面,蘋果可以說是最早押注汽車行業的巨頭,比如今攪動汽車行業的華為、小米都要早,但現實是,小米花1001天就造出了小米SU7,而蘋果花了十年,Apple Car依舊蹤跡難尋。
為什么,因為在美國沒有為蘋果造車提供零部件的實體制造業基礎,在美國,五大軟產業占到其GDP的79%,美國經濟結構,一是紐約為代表的金融產業,一是以硅谷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而小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能推出樣車,源于中國雄厚的制造業基礎。
虛實之爭,有著對中國制造業前景的的憂慮,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宗慶后問馬化騰:“你們的服務器在哪里?在中國還是美國?”;“那是中國造的,還是美國造的?”
的確,不是光靠互聯網就能夠做到智能制造,還有芯片、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但關鍵部件都是國外的,中國沒有研發能力,于是2017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中興被制裁,中國芯片被卡脖子。后來,美國還有對民族制造企業華為進行打壓,以及對眾多中國高科技制造企業的蠻橫制裁。
總結經驗,接受教訓,今天,互聯網經濟已經越過虛擬空間,全方位滲透進實體行業了。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就是以零售為中間環節,深度參與上游生產環節和下游服務環節,建立一條制造、流通、銷售的全產業鏈條。
今天的虛擬經濟,或者稱新經濟,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業,都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實體經濟的內涵,不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生產性服務行業,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成熟的經濟體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共同組成,兩者是良性互動的。從生產性服務業角度說,互聯網經濟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與土地、廠房,設備有區別,是連接、數據和計算力,也是促進制造業實質性變革的生產要素。
圍繞行業是否直接創造真實財富這樣的問題,來進行定義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道理簡單而直觀,卻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我國有重物質財富、輕非物質財富的傳統思想,現在到了正確認識非制造業經濟的時候。
三、物流的虛實定位
物流行業近數十年在互聯網經濟的熱潮下,既受到一定的沖擊,也獲益匪?:互聯網企業聚合了物流流量給快遞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貨量,通過信息化手段和資源的整合讓信息變得更加通暢和透明,這也讓物流運輸的價格更加合理。
在虛實之爭中,物流業也面臨著是虛是實的問題,物流業雖然不產生價值 ,卻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物流打通了供給與需求,生產與消費,同時推動二者達到更深的契合和均衡,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少“流通帶動生產”的革命性變化,物流一直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支撐,企業離不開物流,商業離不開物流,進入信息化時代,物流就會成為數字經濟的主體,物流技術基本上是沿著機械化走向自動化,再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城市是物流的樞紐,也是信息的樞紐,是虛實融合的樞紐。
當前,互聯網企業正由虛變實,而物流企業呢?正“由實變虛”,這里的虛,可以看成數字化,柔性化成就,其代表恐怕就是我們常說的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在經濟發展與智能制造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實智慧物流就是虛實結合體。智慧物流的核心是云計算大數據的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科學的決策,這是“虛”的;而鏈接系統,涉及到車輛運輸,倉庫,也包括公鐵航空通道,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是“實”的,是實體和虛擬相融合。在智慧物流體系中,感知功能將基于物流實體要素的全程數據化,智慧物流,為虛擬經濟服務,也為實體經濟服務,今天強調的智慧物流與智造的融合,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典范。
智慧物流是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新型銷售的核心是物流,不能沒有物流來保證,線上線下融合的物流需求同時釋放,深度整合物流資源,比如倉儲業自身也將走向互聯網化,倉儲網點實現“云倉儲”管理,這就是虛實的融合。
數字孿生技術在物流上發揮重要作用,利用數字孿生技術來實現物流系統的離線或者虛擬調測。對很多物流項目進行評估,現場投入的人力非常大,時間非常長,如果這些技術都能夠在虛擬層面完成,可以大量節省高端人才的現場工作時間,同時能夠更快地實現系統的實施和落地。
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完成倉儲物流系統的虛實映射、虛實交互,系統在數據采集、設備建模的基礎上,提供過程仿真功能,根據仿真結果,分析系統瓶頸,優化人員、設備、物料等資源的配置,讓物流倉儲更加智能。現在常談到供應鏈,供應鏈數據化,數據在整個鏈路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然,物流企業的“由實變虛”,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對互聯網概念唯首是瞻,不能開口閉口就是互聯網思維,不能玩物流大數據、物流金融、物流后市場、物聯網、無人配送、區塊鏈概念,用一些流行的高大上詞匯,也沒搞清這些概念,只是想通過這些高大上概念包裝給自己貼金,以獲得經濟上的回報,事實證明傳統物流企業的這樣的炒概念轉型大多并不成功,因為前沿技術的運用,不是一般的物流企業所能承受,而是行業巨頭的才有的專利。
其實,無論是傳統物流,還是智慧物流,或者稱舊物流與新物流,本質是一樣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都要做好服務,目標有兩個:一是提高物流服務水平;一是為物流客戶創造價值。
物流業的就虛,或者說的擴展,不能盲目,直播帶貨興起,快遞企業紛紛啟動了直播帶貨模式,一些物流老總也親自上陣,但效果并不理想,行業的龍頭順豐,幾次曾試著電商,都沒有取得成功,物流是一個細分行業,術業有專攻,如順豐拓展的電商件豐網,也因連年虧損而賣給了極兔。
對于物流來說,如果缺少了自我研發創新的內涵式成長的外延并購,不切實際的向上下游延伸,容易陷入脫實就虛的陷阱。
物流需要利用互聯網,利用大數據,利用無人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推動物流業將服務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但不能務虛而忘記了其本質的功能,應從虛實兩個維度看全球智能物流技術發展新趨勢,從而參與其中。
總而言之,物流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不斷推動傳統制造業和農業轉型升級,物流不僅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也在推動著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煥發生機。當然,當前我國物流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還遠遠不夠。
結語:事物不斷發展,虛實只是相對而言,對于物流業來說,不僅要把握好虛實關海,而且要做到創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