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后,一場波及甚廣的關稅風暴以迅猛之勢橫掃全球各地。這場風暴,不僅拉開了物流供應鏈行業重新洗牌的序幕,更為廣大物流從業者敲響了重塑自身職業競爭力的警鐘。解決問題的核心要點或許在于,你是否具備洞察洶涌表象之下潛在危機的能力,并精準把握住那至關重要的生機一線。
▍動蕩下,哪些產業及城市受影響較大?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公開數據,中國2024年以美元計價對美國出口5246.56億美元,同比上升4.9%;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同比下降0.1%。
先看我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據4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室公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顯示,我國是美國農產品、集成電路、煤、石油氣、藥品、汽車的重要出口市場。筆者梳理發現,從產業規模來看,電子產業、機械產業、輕工產業等,受影響較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優勢將削減。從產品利潤率來看,服裝、鞋類、毛發制品、玩具、塑料橡膠制品、皮革制品等產品的利潤率較低。此外,美國還將從美國東部時間5月2日開始,終止對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進口的小額包裹的免稅待遇,即低值免稅(de minimis)門檻。這將對中國很多以性價比為主的跨境電商、低價值通關商品的平臺和商家都是很大的影響。再看我國對美國進口的商品,據上述白皮書顯示,我國是美國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集成電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醫療器械、石油氣、汽車的第三大出口市場。根據聯合國數據,2024年美國出口中51.7%的大豆、29.7%的棉花、17.2%的集成電路、10.7%的煤、10.0%的石油氣、9.4%的醫療器械、8.3%的載人機動車都銷往中國。
最后,再來看關稅沖擊對于城市的影響。筆者梳理發現,我國沿海五省一市,即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外貿規模最大,對美外貿依存度也很大,此次關稅風暴對這些城市的影響不言而喻。據專業人士介紹,長三角一般外貿企業利潤率通常在5%~10%之間,目前的關稅壓力,已超出了企業的承受范圍。
綜上,從區域上來說,這次關稅沖擊的影響會從東部開始,向中部蔓延。而從產業來說,則會從外貿開始,向供應鏈企業、配套物流企業傳遞。
▍動蕩中的普通物流人,如何應對?
從物流園區的分揀線工人,到港口的叉車司機,再到保稅區的報關員,每一個物流鏈條上的普通人,都會發現自己成了這場風暴中最脆弱的齒輪,這已對物流從業者的職業發展、技能需求及工作穩定性產生了多維度沖擊。
首先是就業機會萎縮,跨境物流崗位縮減。一方面,關稅波動直接沖擊跨太平洋航線貨量,班輪公司將被迫撤出運力。例如,地中海航運(MSC)無限期擱置亞洲—美國西海岸航線,導致相關航線操作員、調度員等崗位需求銳減。另一方面,中小型物流企業倒閉風險加劇。中美航線貨代企業訂單量斷崖式下跌,美西航線集裝箱運輸量下降,專營中美業務的中型貨代公司現金流斷裂風險陡增。部分企業轉向轉口貿易,但運輸周期延長導致客戶流失,進一步壓縮生存空間。
其次是職業發展路徑受阻:轉型壓力與薪資停滯。一方面傳統跨境物流崗位增長停滯,中美貿易量下降導致職業晉升通道收窄。同時,關稅波動加速自動化替代人工。例如,港口引入AGV無人卡車和智能吊機后,傳統司機和裝卸工需求下降,而維護這些設備的工程師崗位需求上升。未接受再培訓的勞動者可能被迫轉行至低薪服務業。另一方面是薪資增長乏力與收入波動。貨運量下降導致按提成計薪的崗位(如卡車司機、獨立貨代)收入銳減。同時,企業為壓縮成本,普遍凍結加薪或削減福利,加劇從業者經濟壓力。
最后是技能需求重構:供應鏈調整倒逼能力升級。多國清關與轉口貿易操作能力成為剛需,企業為規避關稅,通過馬來西亞、墨西哥等第三國中轉貨物,物流從業者需掌握多國清關規則、轉口文件處理及關稅規避合規性判斷。此外,RCEP等區域協定推動東南亞市場拓展,市場開發人員需熟悉當地文化及貿易規則。
不難看出,關稅波動不僅重塑了全球物流格局,更從就業結構、技能標準、職業穩定性等維度深刻改變了物流從業者的生存環境。面對這一挑戰,面對關稅波動引發的物流行業的風險,物流從業者需從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調整策略,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筆者提出以下五大建議。
一是在適應變革下提升核心能力。一方面要強化數字化與技術能力,關稅波動推動物流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從業者需掌握物流管理系統(如智能航線優化、電子報關工具、供應鏈可視化平臺等)的操作和分析能力,提升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例如,學習如何利用系統實時計算關稅成本、優化運輸路線,或通過數據分析預測供應鏈風險。在行動建議上,可以參加數字化物流管理課程,考取相關認證(如供應鏈數據分析師、智慧物流工程師)。另一方面要深化供應鏈管理知識,關稅波動導致供應鏈重構,企業更注重柔性供應鏈設計。物流人需熟悉多式聯運、海外倉管理、關稅規避策略等知識。例如,了解轉口貿易、保稅倉操作,或通過東南亞等地的中轉降低關稅影響等。在行動建議上,可以學習國際貿易法規、關稅政策,關注全球供應鏈案例研究。
二是拓展跨領域行業視野。首先,物流人可以關注新興市場機遇,比如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化布局(如光伏、儲能、電動汽車)為物流行業創造了新需求??赊D向新能源物流、跨境電力設備運輸等細分領域。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需求增長迅速,需熟悉當地政策與市場特點。在行動建議上,可以研究新能源產業鏈物流需求,學習新興市場的清關規則與文化差異。其次,還可以考慮培養政策敏感性與風險管理能力,頻繁的關稅調整要求物流人能快速解讀政策影響,預判供應鏈風險。在行動建議上,可以訂閱國際貿易政策動態,參與行業論壇或政策解讀研討會。
三是靈活優化職業路徑。行業不景氣時,企業更需能創造直接價值的崗位,物流人可以向高附加值崗位遷移。例如,轉向成本優化專家、跨境合規顧問、供應鏈金融等角色,或聚焦客戶解決方案設計(如關稅規避方案、應急物流計劃)。同時,可以探索多元化職業場景,考慮轉向受關稅影響較小的領域,如國內電商物流、冷鏈物流,或加入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科技型物流企業。在行動建議上,可以關注行業招聘趨勢,針對性補充電商物流或冷鏈管理知識,同時在現有工作中,積累項目管理經驗,提升客戶溝通與方案設計能力。
四是構建人脈網絡與個人品牌。物流人可以通過行業協會、行業媒體獲取前沿信息,加入行業社群與專業組織,參與案例分享,提升行業可見度。在細分領域(如關稅合規、跨境物流系統設計)建立專長,通過自媒體或行業平臺輸出觀點,增強職業影響力。在行動建議上,可以定期參與行業會議,主動分享經驗或撰寫專業文章。
五是奉行長期主義。物流人必須接受行業的周期性波動,關稅波動don是短期挑戰,但全球化與供應鏈重構是長期趨勢,需保持學習韌性,將當前壓力轉化為能力提升的動力??梢灾贫◤椥月殬I規劃,設定3~5年的階段性目標,結合行業趨勢動態調整。同時,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定期分析行業報告,每年掌握1-2項新技術,保持職業彈性。
▍寫在最后
關稅波動對物流人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職業轉型的契機。愿每個物流從業者能通過技能升級、視野拓展和靈活調整,在行業波動中把握新興機遇,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在競爭力,成為兼具技術能力、政策敏感性和戰略思維的復合型人才。(作者陳齊系武漢理工大學碩士,法國里昂商學院交流學者;譚天姣系物流工程碩士、物流咨詢專家)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