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爾的網站上,海爾物流的成績斐然,其中包括:統一采購,實現每年降低材料成本5%;統一倉儲,呆滯物資降低90%,庫存資金減少63%;實施一體化供應鏈管理,下達定單的周期由原來的7天以上縮短為現在的1小時內;定單響應速度由整合前的36天縮短至現在的不到10天。
應該說,海爾物流幾年來搭建的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絡、全球配送網絡、投資過億元的物流執行系統,再加上運作海爾集團物料管理的經驗和能力,都是海爾物流社會化后的競爭力所在。
但這種模式有弊端:
一方面,海爾自營的物流體系雖然可以占有物流市場的一部分利潤,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建立一個規范的物流公司不僅要具備強大的運輸、倉儲能力,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必須占有大量的專業人才、具備先進的策劃能力、信息系統和管理水平。
為了滿足集團內部的物流需求,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這些年,海爾巨資建設了青島立體倉庫,但對于遍布全國的租賃倉庫,海爾卻不能投資進行貨架、托盤、叉車、倉庫改造,面對物流信息系統(ALIS)、衛星在途定位系統(GPS)、電子地圖(GIS)、電子數據標準化(EDI),海爾難以進行大規模投資,因為海爾的戰略目標在于成為世界知名的家電生產商,而不是物流企業。
眾所周知,物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規模效應上,海爾物流之所以在開始的兩年里能為海爾作出巨大貢獻,主要取決于集團龐大的家電產業規模。從冰箱到空調、冷柜、洗衣機、彩色電視機,海爾共涉及到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重要家電產品線已接近完整。而且,據2001年的數據顯示,海爾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幾大主導產品的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均有良好表現,充足的貨源曾給海爾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2002年海爾物流的營業額超過200億元。
但隨著海爾在計算機、手機、生物制藥、家庭整體廚房之類的投入,海爾主業家電受到影響,據記者了解,海爾空調近年來在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上都呈現下降趨勢,主導產品洗衣機在市場上的地位也同樣岌岌可危,海爾物流的利潤空間因此也開始收窄。
而且,對于本不屬于家電物流特點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放到海爾家電物流的平臺便顯得勉為其難了。2001年3月,海爾取消各地的電腦分公司,改為大區制;將電腦事業部的資金流和物流收回,分別并入工貿公司和集團的物流本部,由集團統一控制;海爾3C負責商流和銷售,并拿出5%的利潤給上述兩個部門,以獲得相應的資金流和物流的支持。其實2004年3月整改后,相當一部分經銷商感覺到物流不僅沒有加快,反而更慢了———原來發一批貨到山西,通過北京分公司,可能1天就到了,只需要幾十元費用;而改為海爾集團的物流本部統一平臺之后,時間要長好幾天,而且費用也增加到了幾百元。IT物流周轉頻率高、批量小、多品種、速度快、個性化的特點被家電的固有渠道所扭曲。另一方面,海爾電腦的原料由集團內部統一規劃、統一采購和統一運輸后,表面上共享了平臺,但由于規模沒有上來,機制又不靈活,反而造成采購成本過高,這直接影響了海爾電腦的價格政策。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