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or不安全?
不知從何時起,奶粉、飲料、瓜果蔬菜,這些原本應該幫助我們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食品,竟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健康殺手!
國內,免檢產品屢出問題;
臺灣,塑化劑已使用30年,于是,“被塑化”的一代……
歐洲,致命的病毒肆虐,污染源久查不到,錯了一次又一次……
食品,人類安身立命之本,而今卻成為了病從口入的源頭,怎能不令人唏噓!
三聚氰胺、塑化劑、以及各種所謂“安全的、符合標準”的食品添加劑的濫用,有關部門形同虛設的監管,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人們原本脆弱的神經。盡管,被曝光的產品被召回,被曝光的廠商被追責,被毒害的消費者獲得賠償,可是,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IT技術與食品安全
當食品已不再安全,我們如何才能找到能放心吃下肚子的食物?難道要讓所有的父母都飛去香港、澳洲瘋搶奶粉?已經岌岌可危的信任危機如何修補,老百姓的惶惶之心如何安撫?
事實上,召回和賠償只是亡羊補牢的做法,能夠安撫一時,卻無法真正能從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要想堵住食品安全漏洞,或許,IT技術可以幫得上忙?
在信息化滲透各個行業的今天,IT技術對食品安全的促進并非局限在當下被熱捧的物聯網,在許多方面IT技術都能夠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首先,加強政府監管和信息披露
除了制訂和完善有關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制度,利用IT技術實現政務公開,信息透明,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接受群眾監督,對于重塑食品監管部門形象,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來說,是十分高效有利的。
其次,食品企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連續幾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短時間內極大提升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這對食品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借助IT技術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降低產品的供應周期,提高對產品質量的監管、預警以及重大事件應對能力,能夠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加速企業的發展。
最后,加強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的數據量大、環節復雜,IT技術不僅能做到事后的被動追溯,而且能實現事前、事中的主動管理和監控。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大力推進物聯網的建設,這對食品行業來說是一個絕好的契機。通過RFID數字標簽實現食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蹤,達到食品安全的可控制、可跟蹤、可追溯,最大限度的提升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感。
IT=堵漏靈?
食品安全是關系民生的大事,一點都馬虎不得。提高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水平,在于監管部門的努力,也在于食品生產企業的配合,當然,同樣離不開IT技術的應用。
然而,IT技術不是堵漏靈,它是工具,也只能是個工具。IT技術的確能幫助企業控制和降低成本,進而降低企業以損害食品安全獲取利潤最大化的可能性。它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卻不能保證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關鍵還在于,從業者的良知和誠信、管理者能不能擔負起應該肩負的責任。只有負責人的管理者才能更好的利用IT技術提升監管能力,也只有有良知的從業者,才能更好的利用IT技術提升食品安全質量,否則,一切都是浮云。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