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中國,搞冷鏈物流學術研究的大多缺乏市場實踐磨合,而做企業的又往往缺少專業理論總結與指導,這是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瓶頸所在。我想說兩者的脫離其實是短暫的,大到一個行業、小到一個經營者終將會建立起屬于它的“高度”,在此過程中,會有許多“失控”的企業消亡,會有許多“盲目”的企業撞墻,這是發展所必然經歷的陣痛,這也是理論與實踐在競爭中結合的契機。短暫的成功與失意只是行業歷史中的一個縮影,中國冷鏈物流業的未來當屬那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巧舞營銷劍,擅斷征戰謀”的優秀企業家。
為力挺中國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特提出下列觀點供以交流:
第一.做冷鏈就是做民生,搞好以農產品為流通主體的現代冷鏈物流產業,必須突破傳統的“供需兩元制約理論”的觀念局限。
對于市場投資來說,“需求—供應—發展—再生需求”是毫無疑問的拓展循環。對于國民經濟來說,“冷庫”則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就是“促進供需均衡、達到旱澇保收”的“三峽大壩”,失控了就將淪為“囤積居奇的溫床”。在現代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資金流”、“信息流”和“冷鏈物流”這三大流將毫無疑問的構成“農產品價格漲跌的必要條件”。
舉例來說2011年的“蒜你狠”現象,就是典型的“游資聚集+信息不對稱炒作+暗箱囤貨”所為,僅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2009年的冷庫數量就從1000余洞猛增到近1500洞,按每洞最低儲存量100噸計算,總量已達到驚人的15萬噸(實際遠不止于此)。大蒜在這里可以放上2年時間,這些新開的冷庫就是各路炒家的藏寶庫。在這些藏寶庫里,本地資金、外地資金匯聚在一起,輕易地將每斤大蒜的價格從2元抬高到5元再到7元。各地低成本、無限制、無監控型的小冷庫已成泛濫化,成為橫在“供”與“需”之間的一個“巨大暗箱”,通過信息屏蔽制造產業鏈中的供需假象,進而推生“羊群效應”和“價格爆漲驟跌”。
我們分析這一現象,并不是要限制“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相反,我們是為了更好、更科學、更長久的促進中國的“冷鏈物流”產業朝著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進步!要做到這一點,國家、企業、個人之間應加大重視上述所提出的“項目三大流”,即“資金流”、“信息流”和“冷鏈物流”。要加強這些領域的數據監控與合理布局,從“功能目的”、“質”和“量”上強化冷庫項目的立案審批、中長期體制監管,特別是各階段貨品進、出、囤數據及所屬人信息的掌控度、透明度。有關部門應對“利于民生、造福一方”的現代集約型冷鏈項目給于政策扶持和鼓勵,對規模分散、技術落后且用于“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載體給予限制或取締。這種扶持涉及工商稅收、水電能耗、土地審批、交通運輸、人才培訓等系統。
事實證明在農產品領域,隨著現代化低溫倉儲設備的大量引入,傳統經濟中依托于“零庫存或短期庫存”的“供·需兩元制約理論”已潛移默化的演變為“供·囤·需三元互動”,要達到平衡供需、穩定物價、保障三農的目標,國家必須重視三者間的利益和數量平衡點,最主要的是要使冷鏈物流資源合理布局,制度化管理,打破信息不對稱屏障。
第二.當前國內有五大“冷鏈物流經營模式”,這五大經營模式可能在未來5-10年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合一,誕生一種更加高效的全新模式。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現有的冷鏈企業特別是冷鏈倉儲企業主要有以下五種生存發展模式,分別為“1.依托大客戶型的冷庫(如武漢山綠冷鏈)、2.依托批發市場型的冷庫(如武漢白沙洲冷鏈)、3.自有終端超市型冷鏈配送中心(如武漢中百倉儲)、4.依托農產品主產地型冷庫(如山東濟寧市金鄉縣的散庫)、5.國有戰略儲備型冷庫。這五種模式各有利弊差異,在中國未來的冷鏈物流發展進程中,它們將在一段時間內相互并存,各得益彰。分清這五種模式,有利于我們更深一步了解我們所處的產業,尋找到適合自已的發展方向,避免“一轟而上的擠入低端同質化投資空間”引發惡性競爭。
以下從五個方面對其作比較:
1.收益模式與經營優勢不一樣。
A.“依托大客戶型冷庫”的收益模式現主要為冷庫對外租賃、有償物流配送,經營優勢主要集中在對現代化貨架型冷庫的建造維護、冷鏈物流配送、全封閉式管理與對跨行業大客戶的業務開展上。
B.“依托批發市場型冷庫”的收益模式現主要為商鋪冷庫對外租賃、庫內有償裝卸服務和交易計提,經營優勢主要集中在對一級渠道批發商的引入、市場培植與管理、整體品牌與營銷戰略、商鋪和冷庫多功能設施維護等。
C.“依托終端超市型冷鏈配送中心”的收益模式現主要為自營零售配套,經營優勢主要集中在城市終端賣場的戰略連鎖擴張及賣場管理、渠道控制、整體營銷策略上,其依靠良好購物環境及低價、多品種優勢擁有大批終端消費者。
D.“自有農產品主產地型冷庫”的收益模式現主要為冷庫對外租賃,地處優勢農產品主產地,能直接為當地農民和各地買家提供就近服務是其主要經營優勢。
E.“國有戰略儲備型冷庫”的收益模式主要為政府租賃和專項補貼。經營優勢主要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其項目審批、選址、建造、運營、稅收、水電能源、發展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2.面臨業內競爭壓力程度不一樣。
A.“依托大客戶型的冷庫”目前所受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一方面由于其客戶多為跨行業的大中型品牌企業(如食品深加工或醫藥企業等),此類大客戶對冷庫的軟硬件要求較為苛刻,即“合作門檻高”,這一點有效抵制了“惡性低質競爭”。另一方面此類合作往往帶有較強的戰略互補性與穩定性,合作一旦達成,雙方就會形成長期穩定的關系。加之此類經營形態的收益模式有限,所以這類“門檻高、利潤低”的冷鏈物流形態不為國內外大投資者青睞,競爭壓力相對較小。
B.“依托批發市場型的冷庫”目前所受競爭壓力最大。主要原因之一是此類經營模式的收益相對較高,目標客戶對軟硬件“門檻”要求相對較低(特別是對精細化、全程化、管控自動化的冷鏈配送體系要求較低)。其次是誘人的“項目連帶效益(即搞活一個市場可以帶熱一圈經濟)”與“投資者對未來收益擴大化的樂觀預期”讓這類投資經營模式逐年升溫。第三點原因是由“地方性舊市場拆遷改造”所帶來的歷史機遇的推動,行業“后來者”更容易發覺“前者”不足,并借助機遇運用先進的新思維、新地段、新設備、新設計超過前者。
第四點原因是冷庫項目所依托的“客戶群體(即渠道批發商)”本身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批發商常會以“優惠政策大小”為標尺,做出傾向于競爭者一方的舉動。
C.“自有終端超市型冷鏈配送中心”目前所受競爭壓力最小。主要原因是超市冷鏈配送中心多為超市系統內部的配套資源。賣場強大的終端銷售能力、穩定快速的貨物周轉和充裕的現金流有效保障了超市冷鏈配送中心的良性運營。以超市賣場這個“親屬型用戶”為依托,超市冷鏈配送中心可以規避許多來自外界的競爭風險,可以在城郊低成本拿地建庫,然后放心大膽的建立自屬冷藏車隊,以點接線,以線組面,進——可以用第三方物流的身份拓展業務,退——可以自給自足強調內部供應。
D.“依托農產品主產地型冷庫”目前所受競爭壓力處于不穩定狀態。主要原因是其中許多冷庫隨著“農產品的炒作”而生,冷庫多為私人建造,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更談不上集約化經營與管理。這些庫的數量和噸位早已超出當地實際需求,一旦熱錢退去,炒家收手,這些低質同類型冷庫將會出現大面積閑置。
E.“國有戰略儲備型冷庫”因其國有或集體所有性質,及其承載的特殊戰略性,較少參與市場競爭。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