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叉車市場近幾年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在為行業高速成長欣喜的同時,一些業內資深專家敏銳地發現了叉車行業發展的隱憂,提醒企業要及早認識、冷靜面對這些問題。
產能過剩
近年來中國叉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進入者。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機動工業車輛分會統計,目前各類叉車批量生產企業已接近100家,其中,國外品牌(合資或獨資企業)達到15家。同時,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在逐步進入叉車制造行業。例如汽車制造行業的奇瑞、比亞迪;工程機械制造行業的三一重工、徐工、山推等,這些企業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如龍頭企業合力叉車能達到的年產能為7萬臺,杭叉新工廠落成后最大年產能為8萬臺,奇瑞叉車一期項目規劃年產能就達3萬臺,龍工計劃把自己叉車產能擴展至年產2萬臺。其他排名靠前的叉車生產企業大都制定了類似的計劃。很多專家都認為希冀我國叉車市場每年保持30%~40%的增長是不切實際的。在今后的5~10年如果我國市場能夠保持15%~20%的增長就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如此粗略統計,如果這些企業按照預期達到并且釋放這些產能,將大大超越國內叉車市場的需求量。
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雷曉衛認為,中國叉車制造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其中一個明顯的標志是企業的利潤率越來越低,尤其是國內企業生產的低端叉車很難在市場上賣一個好價格。他認為造成叉車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隨著中國叉車市場高速成長,叉車企業的產能不斷擴大和釋放,在市場中投放了大量叉車,而部分行業叉車的使用率已經不低;第二,國內叉車生產企業的產品大部分還屬于低端產品,這類產品進入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為什么還有如此多的企業選擇進入叉車行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秘書長張潔總結了幾點原因:
第一, 近幾年叉車市場需求上升非常迅猛,連續幾年都保持30%~40%的增長,這是吸引企業進入叉車行業的最根本原因。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利用機械代替人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在未來的5~10年,我國叉車市場仍然能夠達到每年15%~20%的增長幅度,所以大部分企業仍然看好叉車行業發展前景。
第二, 叉車應用極其廣泛,叉車制造和工程機械制造相比,對政策的依賴相對較小,在政策投資轉變的時候,叉車市場需求還是能夠有保障的,而不會像工程機械那樣,需求波動較大,容易大起大落。
第三, 國內叉車配套產業已經非常齊全,為叉車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使新進入的企業很容易展開生產。而且部分新進入的企業認為他們在經營機制、成本控制等方面會比一些廠商更有優勢,所以比較有信心進入這個行業。
第四, 還有一些企業,例如奇瑞、比亞迪、徐工等,本身都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如,奇瑞的發動機制造、比亞迪的電池制造、徐工之前一直為一些叉車廠商生產配套件。這類企業對叉車行業并不陌生,加之具備技術條件,所以有信心做好叉車制造。
第五, 一些規模較小的廠商雖然沒有技術優勢,但是他們會選擇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生產一些非標叉車和專用叉車開拓市場,例如用于石材開采的叉車、三類叉車、簡易半自動倉儲叉車等,可以滿足某些行業的特殊需要。正是由于市場對叉車有著相當廣泛而差異化的需求,給企業進入叉車行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高端缺失
同國內許多行業一樣,叉車行業也同樣面臨產品結構不理想的問題。據張秘書長介紹,與歐美國家電動叉車占據75%以上市場份額的格局截然不同,目前國內叉車市場內燃叉車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產業升級、勞動者對改善生產環境要求的提高、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電動叉車取代內燃叉車成為主流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在國內,電動叉車尤其是高端電動叉車市場仍然被外資品牌所主導。
為促進產品結構的改變,張潔表示,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工業車輛分會正在積極努力,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對購買電動叉車給予補貼,培育和扶持國內電動叉車需求市場的增長,從而達到刺激電動叉車研發與生產的目的。張潔還談到:“在國家振興汽車制造業時,曾有過‘彎道超車’大力促進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其實相對于電動汽車,如果大力發展電動叉車能夠達到花錢少、效果好的目的。這主要是由于國際上電動叉車的制造生產和使用已經相對成熟,我國有可借鑒的發展模式,遭遇失敗的風險較小;電動叉車使用和活動范圍相對固定,不會遇到電動汽車需要投巨資建設充電網絡的問題,花費較小;目前我國電動叉車的使用規模還比較小,這樣反而有利于國家用較少的資金撬動市場,從而刺激市場加速發展,效果會相對明顯。”
此外,不管是電動叉車、倉儲叉車還是內燃叉車,很多先進的、核心的配套件,如電機、控制系統等,目前我國仍然不能自己生產,還需要大量進口。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企業收益的提高。
發展模式與競爭策略需要創新
張潔秘書長談到:國內很多叉車制造企業通過粗放式的發展成長起來,生產的主流叉車仍然是低端內燃叉車,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進入門檻低,企業同質化嚴重,造成叉車企業始終遵循以低價優勢占領市場進而做大規模的發展路徑。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舊的發展模式與競爭策略逐漸喪失效力,需要企業引入新的經營理念,闖出新的發展道路。
造成“老路”走不通的原因如下:
首先,目前我國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提高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并且可能長期存在,這給叉車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使不少企業要想贏利越來越難。
其次,叉車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企業內部成本問題,市場格局的改變也導致了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進入工業車輛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型工程機械或汽車制造企業;另一類主要是私企,通過收購原有的工業車輛企業,快速進入這個市場。這兩類企業中,前者對于市場格局的影響非常大,如龍工、柳工、山推、山河智能等大型工程機械企業都推出了自己的叉車產品。這些企業擁有較強的研發水平和經濟實力,以及一定的營銷網絡,借此其叉車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
第三,同質化同類型低端競爭也是叉車行業遇到的難題。由于我國叉車市場對3噸以下的內燃叉車需求量最大,很多新進入的企業為了自身平穩起步發展,都選擇這類叉車作為切入行業的突破口,反而造成該類叉車競爭過度激烈。而應對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就是企業積極進行產品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目前,我國高端叉車包括窄巷道倉儲叉車、電動叉車、部分特種叉車等基本依賴進口,這類產品的利潤較高,如果哪家企業能夠攻克技術難點,占領國產叉車市場的空白,無論對企業還是對行業今后的發展都將非常有利。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