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
蘋果CEO:不會對供應鏈問題視而不見
近日,《紐約時報》網絡版發表文章稱,蘋果等美國科技企業正在將工作機會轉移至海外,引起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不滿。然而,海外企業除勞動力成本低廉外,還具有工作時間靈活、工人技術水平高等優勢,“美國制造”將一去不復返。文中提到,2011年,蘋果的每名雇員創造了超過40萬美元的利潤,這一數字超過了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微博)。然而,對應的是產業鏈上富士康“很多人每天收入低于17美元”,因蘋果提出一個臨時要求,遠在中國的8000人便可夜半開工。蘋果CEO庫克也在向員工發送的電子郵件稱,任何關于公司不關心員工疾苦的說法都是“明顯錯誤的”。
40萬美元利潤的背后
文章中提到,蘋果業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企業之一,其發展模式被廣為效仿。蘋果的成功,部分源于精益求精的全球化運營。去年,蘋果的每名雇員創造了超過40萬美元的利潤,這一數字超過了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
然而,讓奧巴馬總統以及經濟學家和決策層感到不滿的是,蘋果——以及其他許多科技公司——對于“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這件事的熱情,遠不如其他那些亦曾站在浪潮之巔的著名企業。
目前,蘋果在美國擁有43000名雇員,在海外則有20000人;相比之下,上世紀50年代的通用汽車曾擁有超過40萬名美國雇員,而上世紀80年代的通用電氣也曾雇傭成千上萬美國公民。蘋果供應商體系規模龐大,有70萬人負責設計、制造和組裝iPad、iPhone及其他蘋果產品;然而,他們幾乎全都在其他國家工作,包括亞洲、歐洲及其他地方的外國公司打工。
與40萬美元利潤對應的是,富士康“很多人每天收入低于17美元”。一位前高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距離iPhone上市僅有數周時間,蘋果卻需要修改設計方案,他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國的一家工廠身上。蘋果重新設計了iPhone的顯示屏,組裝生產線不得不大幅調整,臨近午夜,新的顯示屏運到了工廠。一個工頭立即從工廠宿舍里叫醒了8000名工人,并給每個人發放一袋餅干和一杯茶水。所有人在半小時內走上工位,開始安裝這些玻璃顯示屏,每個班次長達12小時。在96小時內,這家工廠每天生產超過10000部iPhone。
不會對供應鏈問題視而不見
作為該報道的回應,蘋果CEO蒂姆·庫克(TimCook)向員工發送的電子郵件稱,公司從未對供應鏈問題“視而不見”,任何關于公司不關心員工疾苦的說法都是“明顯錯誤的”。庫克在電郵中說:“我們不會、也從未對我們的供應鏈問題坐視不管或視而不見。在此事上,我向你們作出承諾。”
這封電郵是由博客網站9to5Mac最先報道的,路透社隨后對報道的可靠性進行了證實。“任何關于我們漠視員工困苦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這是對我們的冒犯。”庫克在電郵中稱。
在上周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強調了該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并且說,世界最大手機市場對iPhone的需求之大令人驚奇。
庫克說,我過去非常明確地表示,現在還要非常明確地表示,我們今天在中國市場投入的精力遠超其他新興市場。當天蘋果公司公布聯合創始人喬布斯(SteveJobs)死后的第一份季度報告,顯示其季度收入和利潤達到史上最高。
盡管蘋果這次沒怎么細說它在中國市場零售方面的努力,但去年曾說,平均來講,中國蘋果零售店(AppleStore)的客流量和收入是全世界最高的。蘋果業務的增長也招致環保和人權活動人士越來越多的質疑。他們曾揭發蘋果供應商的工作環境,并指責蘋果公司的供應鏈缺乏透明度。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