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等政策的相繼出臺,似乎為鋼鐵企業轉型找到了新的突破點,興辦鋼鐵物流園的熱情迅速高漲。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園區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第三次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物流園區共計754家,比2010年增長39.6%。其中,運營的有348家,占46%;在建的241家,占32%;規劃中的有165家,占22%。
鋼鐵物流園作為新興產業開始嶄露頭角,但時至今日,真正成功有效運轉的卻寥寥無幾。“假物流,真圈地,真圈錢”的鋼鐵物流園,更是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如果創建鋼鐵物流園一開始就目的不純,當然是建不好物流園的,更談不上品牌效應。但是撇開這一因素,在筆者看來,鋼鐵物流園不成功的因素主要還是在自身。
定位模糊
鋼鐵企業在鋼鐵產業鏈上歷來已久的“老大”地位,使眾多鋼鐵企業在物流園的創建中既想擁有自己的物流平臺,又想建立倉儲加工配送中心,還想組建電子商務交易網站,試圖集產、工、貿、運等于一身,憑一己之力在整個產品供應鏈中一竿子插到底。這反而使鋼鐵企業自身的物流園定位模糊,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精。直接的負面效應是:鋼鐵企業既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影響了自身的生產研發,又很難做到產品供應鏈的高效整合。
重復建設日趨嚴重
從河北鋼鐵集團的曹妃甸物流園區、中國五礦集團的蘭州鋼鐵物流園區項目,到寶鋼資源(國際)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建設的黃驊港物流基地,目前中國大型鋼鐵企業都已經在籌劃及興建物流園區項目。
這些企業利用鋼材資源優勢,把鋼鐵物流作為“副業”,鋼鐵物流園的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占地幾百畝、上千畝,投資幾百億元的不在少數。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鋼鐵企業興建的鋼鐵物流園,并不是單純服務于自身企業,它們面向整個社會,吸引其他鋼企與鋼貿商進駐。然而,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擁有了自己的鋼鐵物流園區,誰又會入駐其他園區呢?各自為戰和無序競爭開始充塞本行業,導致競爭加劇。
“軟實力”建設被忽視
目前,中國很多鋼鐵物流園的各項服務尚不到位,如一體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網絡化經營、信息化管理等。對于看中“園區的服務和配套是否完善、健全”的生意人來說,這些新興園區很難吸引他們。
其實,鋼鐵物流發展空間很大,目前中國鋼產量與物流量的比例為1:5,即每生產1噸鋼就需要5噸物流量。按照規劃,預計在“十二五”末期,中國鋼鐵消費達到7億~8億噸,這意味著需要35億~40億噸的鋼鐵物流量。
從草莽生長到優勝劣汰,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鋼鐵物流行業在未來幾年內,應制定出整體規劃,物流園區的建設也應找準定位,贏得市場。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