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疆農產品喜憂參半。記者從自治區林果辦獲悉,今年,新疆農產品預計又將迎來大豐收。僅林果產量預計就超過650萬噸,一些林果業發展較早的縣市,林果收入占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50%以上。然而,這一喜訊還沒有散開,新疆農科院農產品儲藏加工研究所所長張平告訴記者,新疆農產品產后損耗驚人。去年,僅林果的產后損耗按照15%計算,就接近100萬噸,今年可能只增不減。
100萬噸林果損耗于無形
“100萬噸”是個什么概念?
環塔里木盆地林果主產地之一的和田地區,去年,果品產量43.26萬噸,這也就是說,新疆一年中,有近兩個和田地區的林果產量損耗于無形。
在產后損耗中,我區糧食、林果、蔬菜的損耗分別達10%、20%、30%左右,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耗率。
呼圖壁縣園戶村鎮大草灘村村民王多生告訴記者,由于產后損耗,他每年的收入至少降低25%。
“損耗主要發生于儲藏和運輸階段,”自治區農業產業發展局農產品加工處處長陳建華說,“農產品是鮮活產品,產后必然有一定的損耗。但這幾年,新疆農產品發展迅速,由于保鮮設備和技術落后,加上冷鏈物流運輸能力不足,農產品的產后損耗嚴重。大量損耗嚴重侵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
林果保鮮率不足20%
“美國的林果保鮮率達80%以上,而新疆不到20%,”張平說,“這就意味著,今年全疆650萬噸果品中,保鮮儲藏量不足100萬噸。”
有人進行過測算,林果經儲藏、保鮮、包裝、加工供應后,可以增值1—5倍以上。但目前,在全疆已成規模的12種主要林果樹種中,果品儲藏保鮮與深加工初步形成產業的僅有葡萄和葡萄酒、庫爾勒香梨、杏、紅棗等為數不多的幾個行業。而在產后凈化、儲藏、保鮮等初加工階段,由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自行完成的比重超過農產品產量的一半。
喀什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去年,喀什地區林果產量168萬噸,全地區有果蔬加工企業10家,年加工能力只有30多萬噸,建立5000噸以上保鮮庫的企業14家,全部投入使用后,保鮮能力也僅僅為10萬噸。
張平表示,目前,新疆的林果產量中,疆內只能消化1/4,這意味著,大量的新鮮瓜果要運往內地或國外市場銷售,非經保鮮儲藏和冷鏈運輸不能實現。
“在發達國家,高速公路上隨時可見集裝箱、保溫車拉運鮮花、蔬菜、水果等,但新疆冷鏈物流運輸嚴重滯后,”張平說,“新疆距離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幾千公里,如果不采用冷鏈物流,一車杏子,從喀什拉到內地,70%都會爛掉。”
三管齊下減損耗
“要減少農產品的產后損耗,必須三管齊下,”陳建華說,“不僅要在保鮮儲藏和冷鏈物流設施方面增加投入,還要大力發展原產地農產品深加工,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損耗。”
陳建華介紹,從去年開始,中央每年給新疆安排3000萬元,用于農戶和合作社的初加工設施補助建設。目前,伊寧縣、呼圖壁縣、溫宿縣、澤普縣等10個縣市的農牧民和合作社已經享受補助,全疆現有767座儲藏保鮮庫設施獲得各類獎補。
今年,烏魯木齊、喀什、伊寧、阿克蘇、庫爾勒、奎屯、霍爾果斯等中心和節點城市也已規劃冷鏈物流設施,烏魯木齊已研究制定《烏魯木齊市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并著手開展各項基礎建設。
“新疆果品業銷售,絕大多數以干鮮果進入市場,精深加工產品少。主要原因還是目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張平說,“這是新疆企業目前還沒有全面發展深加工之路的主要原因,但從短時間來看,新疆林果能夠憑借地方特色及地域品質的優勢占領一定市場份額,但從中長期看,必須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從而降低損耗。”
張平說,減損就相當于增收。如果全疆能將林果產后的損耗控制在5%以內,每公斤按照5元計算,全疆農民人均可增收100多元。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