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疫情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就面臨遷移壓力?
疫情的爆發讓全球供應鏈受到了巨大沖擊,各國面對物資的供應難題,感覺到制造業供應鏈的重要性,紛紛探討如何將產品供應鏈搬回國內或者搬離中國,部分國家也提出或實施了一些鼓勵制造業搬回國內的補貼政策。
其實,中國制造業搬遷問題并不是因為疫情的爆發才受到關注的。在疫情之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就面臨很多問題,部分跨國企業就紛紛把制造業供應鏈搬離中國。圍繞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搬遷就面臨著一個攻防戰。
大家知道,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發展實在太快了,關于中國制造業目前的實力,可以參閱我的上一篇文章:【物流】王繼祥: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實力與短板。
目前中國制造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體系最全、技術實力又正在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開始擠占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端制造業的市場,而且我們擠占的速度還非常快,這是讓西方非常害怕的。
西方先進國家認為:如果中國進入到高端制造業核心領域,就是在搶他們的飯碗,勢必激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尤其世界老大美國,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考慮再工業化問題,希望利用技術進步,把搬離美國本土的制造業再搬回來,實現再工業化。為此也出臺了很多的補貼政策與措施。從特朗普上臺以后,美國更是明目張膽,特別強調美國優先,出臺了把供應鏈安全作為國家戰略的政策,并在近幾年發起了全面的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確確實實打亂了復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讓中國開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制造業供應鏈的壓力。因此,在疫情之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就面對供應鏈的搬遷問題,已經處在了攻防戰的防守階段。
目前,疫情的爆發,更加讓逆全球化和民族保護主義思潮高漲,不僅僅美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出現了一種傾向,就是要把制造業產業鏈搬回國內,即使不能搬回國內,也要把制造業產業鏈分散化,布局到世界各地而不是集中在中國,否則就會有供應鏈安全隱患的擔憂,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
二、影響制造業供應鏈搬離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1、制造業進入中國的原因分析
為什么跨國企業供應鏈會搬遷,決定跨國企業產業鏈布局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顧當初中國如何成為制造業世界制造業中心幾大要素,具體如下:。
一是中國有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建國以后,為了實現工業化,中國人民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在原蘇聯的支持下,經過中國人民一代人的奉獻,通過艱苦奮斗,大力推進工業化,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
二是龐大的具有知識素養的年輕一代人口紅利:解放后,由于和平時代生活穩定,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讓中國出生人口快速增長,到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年輕人口,為制造業儲備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此外,解放后中國政府開展掃盲運動,普及義務教育,也讓中國龐大的年青一代具備了良好的知識素養。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百業待興,中國正處在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中國龐大的年青一代肯吃苦,有知識,有素養,工資又低的不可思議,這一人口紅利推動了制造業向中國搬遷。
三是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競爭優勢:改革開放后,中國急于融入國際社會,積極引進外資,對外資企業給與了超國民待遇,在中國開設工廠具有政策優惠、各項費用低廉、加上龐大的人口紅利等巨大優勢,因此在中國設廠的制造成本極低,資本家利潤極高,中國是全世界制造業生產成本的價值洼地。這是當時吸引世界各國制造企業紛紛來中國設廠的主要原因。
四是中國改革開放降低了意識形態等制度成本:當時制約跨國企業來中國的主要問題是社會制度問題和意識形態問題。但是由于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降低了制度成本;我們積極融入西方,擁抱西方,意識形態問題也不是鴻溝,尤其是隨著中國加入WTO,讓制約跨國企業將制造業搬到中國的障礙顯得更微不足道了。
五是西方制造業成本大幅上升:西方國家隨著社會發展,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社會福利的增長與環保費用上升,已經讓西方制造業成本不堪重負,西方已經把很多制造業向亞洲四小龍地區轉移,直接推動了亞洲四小龍興起。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人力成本、人口紅利等綜合優勢遠非亞洲四小龍所能比,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優勢具有巨大虹吸效應,不僅將西方制造業生產基地吸引到了中國,也把日本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吸引到了中國。制造業到中國后,迅速形成了生產效率高、產品供應配套完善、供應鏈反應敏捷等優勢。
綜上所述,決定全球供應鏈的產業鏈布局的核心要素就是:綜合制造成本低。其他如:政策風險、意識形態、環保因素、稅收成本、生活成本等因素都可以轉化為綜合成本要素統一評估。只有特別的戰略物資生產和涉及軍事技術機密的產品的生產,產業鏈布局可以不考慮成本,仍留在西方國內。
2、疫情前制造業搬離中國的主要原因
根據前面的分析,跨國企業供應鏈如果搬離中國,其核心要素也一定是綜合制造成本低的因素。疫情前,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就開始快速增加,跨國公司制造業產業鏈就紛紛開始轉移。
影響中國制造業綜合成本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工人工資大幅度上漲,在疫情前中國勞動力成本早就不是價值洼地了。東南亞各國如印度、越南等國,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中國。
2、中國超級地租大幅上漲:眾所周知,中國住房市場化改革以后,受各地政府土地財政等弊端影響,中國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上漲,住房慢慢成為一種投資產品,被資本炒作,讓中國房地產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
房地產價格高速上漲絕不僅僅是一個住房成本上升問題,而是一個影響經濟全局的問題,馬克思《資本論》中將住房價格上漲帶來房租成本上升問題稱之為:超級地租。由于超級地租的現象存在,房地產泡沫會帶來制造業工廠用地成本上漲、工人房租成本上漲推動工資的上漲、商貿流通門店上漲帶來生活成本上升,所有的成本上升都具有一種普遍性與半強制性,每個人、每個企業都不是世外桃源能夠逃避超級地租問題,因此有人把超級地租作為一種類稅收性質的費用,把房地產稱之為第二稅務局。
以香港為例,香港在世界上是自由市場經濟,經濟制度與法律法規與西方完全接軌,香港政府的稅收也非常低。但是,香港房地產市場及公共服務均被大資本家把控,這些大資本家就相當于香港第二稅務局,墮落成卑劣的食利者,香港也成為“李家城”,造成香港房租、店鋪租金、公共服務費用、土地成本極高,這些大資本家都放棄了創造價值的辛苦制造業,躺在房地產租金與公共服務上食租而肥,不造汽車,不造手機!香港曾有的四萬家各種制造業公司,被可怕的超級地租全部吞噬!在短短十余年間,產業資本全部消失!
最近華為本部深圳隨著房地產價格高漲,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在國內非常高的華為制造基地,也不堪重負,不得不搬離深圳,在東莞布局華為產業鏈基地。
所以超級地租也是制造業搬遷的重要因素。
3、環保一刀切讓環保成本上升,帶來的風險增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通過環保實現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是,近年來,各地政府懶政怠政,搞環保一刀切,隨便的以環保名義讓企業停工停產,隨意的清理所謂污染企業或低端企業,而不是把精力用在采取措施污染治理和通過技術實現綠色環保方面,也不考慮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這樣的措施不僅僅帶來環保成本上升,更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曾有某地工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引來制造企業投資建廠,工廠還沒有建完就告訴企業因為環保問題不能投產了,需要企業搬離。開始還給企業安排了更偏僻的區域,讓企業搬到新的工業園區,當企業剛搬到新園區投資建廠,廠房還沒建起來,又有新的規定不能夠建成投產了……。類似情況讓企業苦不堪言,無所適從,為規避環保風險,只能搬離。
4、中美貿易戰讓產品關稅成本上升:根據科爾尼的調查,隨著中美貿易戰爆發,為避免貿易戰的沖擊,規避關稅的風險,防止因中國供應鏈中斷帶來的供應鏈風險與供應保障,很多跨國企業也開始將供應鏈搬離中國。
有的國家是把面向美國出口的一部分產品生產工廠搬到了國外,面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產品生產基地還留在中國。另外,很多企業現在也感覺到兩個大國的競爭,讓供應鏈具有了很多的風險和脆弱性,他們考慮要增加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希望預見并且能夠適應未來無法預料的系統性的沖擊,這也是跨國企業供應鏈搬離中國的一個原因。
中國的制造業供應鏈轉移,并不是因為疫情才帶來了現在的搬離趨勢,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超級地租帶來綜合制造成本上漲、環保費用增加及環保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風險及關稅增加,都加速了跨國企業供應鏈從中國的搬離。早在疫情爆發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就面臨種種沖擊和壓力,進入了供應鏈搬遷的攻防戰。
三、疫情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開始向哪里搬遷?
如前所述,疫情前中國制造業就存在著大量的搬遷,很多跨國企業中國工廠紛紛關閉,那么這些制造基地搬到了哪里?
一是部分高技術產品搬到了跨國公司本國,推動本國的再工業化。這樣的情況非常罕見,只有部分可以大規模實現機器代人,通過建設完全的自動化、無人化的智能工廠,真的降低生產成本的企業才有可能回遷國內。因為當初這些企業就是因為本國勞動力成本高企才把制造業生產基地搬到中國的,如果不能解決勞動力成本問題,難以實現回遷與本國的再工業化。
二是很多跨國企業產業鏈布局開始向越南搬遷。越南與中國一樣都是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越南現在情況非常類似于二十年前的中國,實施全面改革開放的政策,大量的吸引外資。同時越南目前年輕人比例非常高,有大量的具有一定知識,組織紀律良好的年輕人就業大軍,勞動力成本與中國相比極低,具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具有巨大的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
越南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配套系統不完善,具有工業素質的工程師隊伍缺乏。如果越南很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球制造業成本價值洼地,越南將成為一個吸引中國制造業搬遷的重要國家,將具有極大的虹吸效應。對此,有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建議,從站在國家立場上的角度,中國一帶一路不論如何推進,亞洲基礎設施銀行不論如何發展,都不要幫助越南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否則就是給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布局挖坑,培養越南成為中國制造業最大對手,損害中國國家利益。
中國部分制造業供應鏈搬到越南,另外一方面原因是企業為了降低風險,通過轉移制造業供應鏈的方式,期望通過越南向美國出口產品來規避中美貿易戰所加的關稅。
三是中國制造業產業鏈開始向印度搬遷。印度人口已經接近中國,目前年輕人的比例也非常高,人口紅利是唯一可以媲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家。印度總統莫迪上臺后,大力推進印度改革,實施制造業振興計劃,讓印度成為全球制造業關注的焦點。
印度不僅具有:人口規模大,年輕人比例高,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由于印度原來是英殖民國家,英語在印度普及程度較高,也是西方跨國企業青睞印度的一大原因。
此外,印度是哲學文化傳統深厚的國家,精英階層留學西方國家,在西方國家發展前景順利,很多印度裔目前已經成為西方著名大型跨國企業的CEO或在企業高層任職。印度因為語言優勢,在信息產業領域長期為西方代工,也培養了很多人才。
印度人口紅利和近幾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也讓印度成為制造業產品的重要需求基地,在本地制造與本地消費也是一大優勢。
但是,印度歷史上都是各種小國,并不是統一的大一統國家,造成目前印度各地區也處于半分裂狀況,語言、制度、風俗都有很大隔閡;印度基礎設施極為落后也影響制造產業鏈布局;印度落后的種姓制度也讓印度人口紅利大打折扣,大量沒有文化的低種姓人也難以成為訓練有素的制造業工人。這些都是印度成為下一個中國的障礙。
四、疫情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搬遷,中國企業跑得更快
目前探討中,大家總覺得跨國公司供應鏈搬離是最大問題,其實,決定供應鏈布局的因素是共性的,跨國企業會遇到,中國企業一樣會遇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制造業空心化都是先由本國企業搬遷開始,本國企業是最大的搬遷群體。同樣,中國制造業搬離,不僅僅是跨國企業搬遷問題,更大威脅是中國本土企業的搬遷和制造基地的搬離。
中國制造企業搬離中國過程中,還可能披上一個國際化外衣,成為政策鼓勵與支持對象,但帶來的可能是中國制造業的空心化。
此外,中國企業更在意成本要素,更愿意打價格戰,更沒有意識形態束縛,更沒有道義責任,更在乎企業利益,因此中國企業在制造業產業鏈搬遷中往往跑得更快。實際的調查統計也表明,制造業產業鏈的轉移中,中國大陸生產企業的轉移量高于其他地區。如:根據相關統計,蘋果供應鏈在向印度搬遷過程中,與其配套的中國大陸企業43%已經轉移,中國臺灣地區企業28%轉移。
總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并不是因為疫情才帶來了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轉移,事實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就已經開始搬離和轉移了,疫情的爆發更加劇了這一搬離的大趨勢。
決定制造業搬離的核心因素并不是疫情沖擊,也不是某個國家領導人號召就能搬離,更不是通過一些政策補貼就能讓制造業供應鏈回流。決定制造業供應鏈布局的核心要素是綜合制造成本,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基本規律。中國騰籠換鳥、消滅低端制造業政策;中國房地產出現嚴重泡沫帶來的超級地租;以及環保一刀切帶來環保費用上漲和環保風險上升等因素因素,與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關稅風險、供應鏈斷裂風險的疊加,大大增加了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綜合成本,推動了部分跨國公司開始向國外轉移制造業生產基地。。
疫情的爆發與沖擊讓企業更關注供應鏈韌性與供應鏈風險,各國紛紛出臺的鼓勵制造業搬離中國的補貼等政策,更加劇了供應鏈搬離中國的大趨勢,給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攻防戰制造了巨大壓力,中國制造業供應鏈核心優勢將面臨巨大挑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