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國家金管局宣布了中國金融市場的一項重大改革,全面取消外資在中國銀行業和保險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外資數量型的準入門檻,這一舉措對低迷的物流產業融資市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物流企業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取得融資,發展壯大?成為業內人士關心的重要問題,在此,作幾點分析,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物流轉型急迫,融資需求增大
物流行業正在由“增量”競爭的大面包時代,轉向“存量”博弈的面包屑時代。過去,乘著時代紅利,企業靠自然增長很容易跑出漂亮的增長曲線,但隨著行業進入同質化“內卷”,愜意的時光已成過往。
如今,面對國際環境的變量、產業結構的調整,增長開始從簡單變得更為復雜,物流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更需要資金的賦能。
本來,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大規模的資金需求依靠企業自身積累難以實現,廣大中小物流企業自我積累與發展能力更低。利用資本市場融通資金,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物流業發展的助推器作用十分重要。
當前,物流企業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及技術密集型轉變,需要通過利用資本市場直接或間接融資來達到這一目的;物流企業是規模效益企業,而擴大自身規模與多占市場份額都需要外部資金的賦能。
物流產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物流業作為重資產行業,資金的加持至關重要,只有在資金充足的基礎上企業才能保持良性運作,才能把企業的潛在發展能量激發出來,才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創造更多效益。
資本市場是物流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資本市場所能達到的籌資規模和速度是企業依靠自身積累所無法比擬的,物流企業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
在物流產業周期性的發展、更迭過程中,高成長性的企業,比如智能物流裝備企業,自動駕駛,冷鏈等,需要通過資本市場上的外部直接融資,以實施擴張與重組,從而得到充分而迅速地發展,率先實現并推動其他細分行業的升級。
只有有效解決物流企業融資難題,才能釋放企業的創新活力,因此說,對物流企業定向貸款并延長貸款時限,提供更加便捷的續貸服務,是物流企業的迫切融資訴求。
獲得投融資是企業取得增長的關鍵,對于具有潛力的創新企業,或是老牌巨頭而言,當無法獲得新的投融資時,企業的生存將變得困難,在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中,隨著負債的不斷累積,企業將陷入無法挽回的境地。
另外,企業還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比如俄烏戰爭,紅海危機等,瞬間改變游戲規則讓企業陷入絕境,如果不能及時融資,將非常危險,然而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
近期,國際上有不少物流企業裁員、停產及倒閉,這是全球經濟波動、技術變革和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但融資不暢,資金短缺,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我國物流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為了解決融資難題,物流高科技企業走向海外尋求融資,拓寬了融資渠道。近年來,中國商湯、阿里、小馬智行、華為等大批國內科技公司幾經努力,與沙特達成了不少融資協議,小鵬、蔚來新能源汽車都有來自阿拉伯的金主。
石油枯竭迫使中東國家經濟轉型,“迪拜模式”為石油經濟轉向多元化經濟指明了方向,沙特不斷在全球尋找科技公司幫助其產業升級,從石油王國轉型為投資王國。
然而,我國企業走向海外融資并不容易,多次被提出附加條件,甚至十分苛刻,沙特就要求融資款項分批打進,必須在沙特建立合資公司,同時不斷提出新要求,商湯科技從SCAI(沙特主權財富基金旗下的AI公司)籌集了2.07億美元,根據交易條款,若商湯在7年后未能上市或找不到買家,則必須回購沙特公司所持有的股份。
即是如此,步入進行式的物流企業轉型升級,有巨大的融資需求,只靠國外的杯水車薪,是無濟于事的,主要依靠我國的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中國國開行2023年發放物流行業中長期貸款超400億元。聚焦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點領域,通過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和差異化信貸政策,提供以中長期貸款為主的全面金融服務。
智慧物流是信息技術與現代物流業深度融合的新興領域,2023年,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牽頭組建銀團并發放1.4億元貸款支持北京東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港項目(一期)建設。
當然,隨著數字化大潮的涌現,具備數字化能力,具備提效作用的新興物流企業也在贏得產業資本的青睞:比如鴨嘴獸就獲得了產業資本的加持;再比如冷鏈無人工廠平臺粵十機器人已完成三輪資本+產業方融資。產業投資方的進場將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市場覆蓋面和商業化落地場景。
物流金融正成為國內銀行一項重要的金融業務,并逐步顯現其作用。物流金融是物流與金融相結合的復合業務概念,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
專業的物流金融機構,對物流行業的特點和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夠提供更加靈活、個性化的融資服務;對于金融業務來說,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幫助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降低信貸風險。物流金融市場不斷推出創新的金融產品,以滿足物流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對資本市場來說,衡量物流領域的投資機會,既要看賽道本身規模、企業商業模式、團隊眼界與執行力,也要看商流變化對物流的影響。其中創始人的行業經驗,也成資本投資的參考要素。跨境物流初創企業滿天星供應鏈、冷鏈物流初創企業瑞云冷鏈,完成了早期融資,與二者創始人均為行業資深人士有關。
再說快遞,2024年的“出海”將更多地聚焦在業務之爭,市場之爭上,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短暫的卡位成功并不等于勝利,在所占的賽道上站得久站得穩,才是最后的贏家,這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
二、物流市場下行,融資步入寒冬
曾經,在我國,資本投入大批資金在物流供應鏈領域,每年都有巨額融資,彰顯了物流行業的吸金能力:比如2018年,京東物流、滿幫集團分別獲得了25億美元和19億美元融資;2019年,壹米滴答完成18億元D輪融資,準時達完成24億A輪融資;2021年,極兔速遞完成C1輪17.35億美元融資;2022年三一重卡完成近10億元A輪融資;2023年,地上鐵完成近6億元E輪融資。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物流供應鏈領域融資熱度,在2021年達到一個小高峰,2022年再度下滑,2023年繼續走低:百億融資不見了,十億融資非常少見,2023年億元級融資在總共103起融資中只有40起。
巨額的融資已成為過去式,今天物流業的融資低迷,遇到寒冬,從國外物流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可以感受到行業的寒意。
從全球范圍看,經濟下行、增長乏力、成本飆升、收益縮水,國外許多物流公司受到成本增加和收入減少的雙重打擊,企業裁員、清算,破產的消息接二連三披露于報端。
2023年,國外物流行業尤其是美國市場,籠罩在灰色的陰影中,破產及倒閉的企業超過56家,裁員人數超過14000人,其中不乏一些全球知名巨頭企業。馬士基、UPS、聯邦快遞、羅賓遜、GXO等不同領域的全球性巨頭,裁員人數達數百甚至近萬人;博世,大陸之后,法國最大汽車設備供應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佛瑞亞,打算未來5年在歐洲裁減10000個工作崗位。
美國百年運輸巨頭Yellow公司宣布停止運營,亞馬遜關閉區域航空樞紐,美國供應鏈解決方案公司(SELSCS)停止運營。
融資驟減、增長乏力、甩賣減負……大多數物流企業感受到“寒意”,穩住基本盤成為企業戰略共識。我國也不樂觀,據有關資料,2023年,我國有超過50萬家企業宣告倒閉,45家A股公司退市摘牌,這自然對我國物流企業發展與融資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物流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充分貨源,更需要資金,但是,近年,融資問題卻成為了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
據權威機構統計,2023年我國物流行業全年發生投融資事件共計66起,相比2022年的101起減少35%;公開融資金額的52家企業融資金額約84億元人民幣,而2022年,披露融資金額的83個項目融資超過196億元人民幣。
透過數據足以看出物流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數量下降,金額減少,然而,物流業務擴張和效率提升驅動融資需求上升,二者的矛盾更加突出。
當然,在低沉的融資環境中,在細分賽道中創造真正價值的企業備受資本青睞,還能獲得融資,據報道,2023年瑞云冷鏈獲得5億元、踏歌智行獲得4億元C+輪;易控智駕獲得4.5億元C輪融資,粵十機器人完成了三次融資。新能源卡車、無人/自動駕駛、無人叉車仍然是資本的青睞對象,成為最吸金的賽道。
近日自動駕駛企業斯年智駕完成數億元融資,是斯年智駕自成立以來的第六輪融資,也是2024年自動駕駛行業的第一筆融資,在特定場景如港口,自動駕駛的商業價值已獲得了證明。
還有行業巨頭也有一定的機會,作為2024年最熱門的IPO,不出意外的話,菜鳥將成為年內首家登陸港交所的快遞巨頭,然后就是順豐,赴港“二次上市”。
總體看,智能物流設備繼續火熱,但融資情況并不樂觀,在2023年整年,融資數量比較可觀,但沒有超超5億元的大額融資,可喜的是一些企業融資背后有地方政府參與。
目前來說,資本市場愈發冷靜成熟,物流企業不同于過往,只要有夢想,憑著一套模式即開始創業,開始融資。事實證明,物流依然是拼效率、重運營的行業,顛覆性的模式驟然出現可能性極低,那些真正扎根實體經濟,創造長期價值,并且穩健運營的企業價值凸顯。
物流企業需要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來滿足其資金需求,分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前者以股票、債券為主,包括IPO;后者是傳統的銀行貸款,是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但這個渠道并不暢通,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物流企業的貸款融資需求每年在三萬億元以上,目前被傳統金融機構滿足的需求不足10%。
物流企業的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由于物流企業的獨特特征使得傳統融資評價體系難以適應對該類企業的真實評價,同時,資產負債比高、流動資金周轉周期長等因素,使得物流企業的融資難度較大。
傳統金融機構對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了解不深,風險意識較高,對物流行業的信用評級較低,導致物流企業難以獲得融資支持。
具體來說,銀行放貸一定是確保對方有足夠的還款能力,最好能提供充足的抵押物,而傳統物流企業由于固定資產缺少,抵押資源匱乏,綜合市場估值低。即使抵押融資,由于資產信用度不高,缺少資產擔保,沒有可信賴業務證據,從而很難從銀行貸到款。
加之,管理不規范,抗風險能力差,企業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線上線下的信用數據沉淀,沒有歷史信用記錄,不能及時給銀行提供各種反饋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體信息,影響了金融機構對其信用進行評估,從而使貸款難,融資難成為物流行業痛點,嚴重限制了物流企業的發展壯大。
直接資本尤其需要考慮投資回報率問題,赴美上市的趨嚴,也使得投資方風向發生變化。從經濟大勢來說,2024年被稱為是2023年的“延續年”,進入2024年,解決物流企業融資的問題迫在眉睫,如何解決資金問題成為破解廣大物流企業生存的關鍵。
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市場規模和盈利能力成為了更重要的指標,盡快實現“自我造血”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行業進入低速增長的背景下,需要尋找一種確定性的力量。2024年仍然是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需要找到新時代物流企業經營的節奏感與方向感。
三、金融開放加速,破解融難有望
2024年,物流企業融資難題該如何破解?入年之后,我國的金融開放加速,無疑為這一難題的抒解提供了契機。
開年之后,我國資本市場發布重磅消息,主要內容有二點:一是外國資本可以持有我們國家銀行、保險機構100%的股權,二是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實現了完全的國民待遇,《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里面關于金融業的相關限制措施全部清零。
有人擔心,這將沖擊我國的金融穩定。金融資本的逐利性和投機性將導致我國金融市場存在內生性的不穩定,金融風險必然不斷累積;還有人擔心,通過擴大金融開放吸引外資流入,為我國經濟服務的構想恐怕難以實現,無法解決我國當前面臨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畢竟2008年經濟危機后,美歐的金融機構在其母國也不愿將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
以上種種擔心,不無道理,但也多慮了。我國金融高水平的開放,必然有相應的強力監管,外資金融機構紛至沓來,將為中國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和技術創新,外資機構的積極參與也有助于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
關于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絕不是一個"狼來了"的故事,無需過度解讀。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必須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市場不對外開放,人民幣就無法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
開放將使得國內金融市場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或許可以產生“鯰魚效應”,刺激國內的銀行改善服務,提高質量。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將引入更多國際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為國內企業的融資提供更多的渠道。
從國際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越高,就越能吸引資本。資本的集聚不僅增加了共同利益,還推動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金融投資市場,因此,開放政策將逐步推進。
物流企業需要完善的資本市場和資金融通方式,無需諱言,我國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比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更狹窄,深度和廣度也都不夠,因此,我國物流企業需要借助資本市場開放的條件來拓寬自身的融資渠道。
金融的本源在于服務實體經濟,外資的進入,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渠道,與美國和西方的金融投資市場不同,我國的金融投資市場通常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引入國際資本,擴大投融資規模將有助于進一步發展實體經濟,尤其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極為有益。
考慮到中國消費與中國制造的世界地位,以及物流作為基礎設施的價值及國外物流企業的困境,趨利避險將使國外資本愈發重視中國物流領域的投資機會,多家外資銀行堅定看好中國中長期發展,并持續釋放出加大對中國市場投資的意愿。
摩根士丹利曾發布報告稱:我們正站在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預期包括物流供應鏈管理在內的機構化的服務等,會有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建議對于具有上述能力的企業予以積極關注。
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資全面進入,對于物流產業來說是一個積極信號。中國物流產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物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融資瓶頸,在尋找融資時面臨諸多困難,限制了其大規模推廣和應用。對于中小型物流企業來說,由于缺乏足夠的抵押物或擔保措施,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我國物流產業的融資環境尚不成熟,缺乏專業化的融資服務機構和資本市場支持,導致了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外資銀行通常具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豐富的投資經驗,能夠為物流企業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外資的參與將促進市場競爭,推動融資成本的下降,外資在市場中的投資節奏獨具慧眼,對市場流動性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國際資本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后,有望為物流產業帶來新的融資機遇,引導他們參與物流項目的融資,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外資銀行看好中國物流產業的潛力和優勢,希望通過投資項目,利用中國的資源優勢,實現自身的商業目標。
外資銀行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和渠道,能夠為國內企業提供與國際先進企業的交流機會,我國物流企業也可借此與國際先進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拓展國際市場。
上面提到過物流金融。我國的物流金融業務發展起步較晚,制度也不夠完善,相比國外以金融機構推動物流金融服務發展的模式,國內物流金融服務的推動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
外資銀行的進入,將使我國物流金融行業對接國際先進金融理念,構筑起金融服務體系,實施服務創新,例如抵押物流設備的貨押貸款,利用物流企業自身的資產進行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將物流企業的應收賬款轉化為流動資金。這些金融產品的推出,為物流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選擇,將改善物流行業的融資環境,提升資本運用的效率。
毫無疑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將增加市場的資金供給,提高融資的靈活性和可獲得性。創新金融產品的推出以及多元化融資渠道的拓展,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推動融資成本的下降,為物流項目提供更加低廉的融資服務,物流企業可以更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并且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融資能力
在金融開放的形勢下,物流企業為了融資,要做什么樣的準備呢?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在金融開放背景下,首先與銀行進行咨詢,了解基本情況。
咨詢一方面幫助銀行了解企業的財務、運營狀況以及貸款需求,可以更好地評估貸款風險。另一方面,有助于企業更好地了解銀行的要求并努力執行以提高貸款成功率。企業可以根據溝通結果確定意向銀行。另外,客戶在申請外資銀行貸款時,需要提供真實有效的資料,以便銀行能夠準確地評估客戶的信用情況。
外資銀行貸款與中資銀行傾向性有一定差異,中資銀行傾向于資產,而外資銀行更傾向于信用,這對中小物流企業是重大機會。
外資銀行貸款的條件相對寬松,可以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外資銀行貸款的手續比較簡便,客戶可以在網上進行貸款申請,并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手續,大大節省了客戶的時間。
外資銀行一般較為看好貸款用戶的穩定性,更傾向于信用貸款,比較看好客戶的收入來源和穩定性,所以如果是收入較為穩定的物流企業,貸款的成功率一般都比較高。
當然,只有那些發展前途且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才能在資本市場上取得融資,對物流企業來說,在金融開放的背景下,不僅需要融資,還需要改變,而這種看得見的轉變,會換來較大的融資。
過去,物流企業融不到錢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可行的戰略規劃和創新盈利模式,曾經,行業上行階段,抓住機會往往只需要堆資產、堆產能,現在,賺錢的模式變了。存量時代賺錢,拼的是體系,崇尚規模為王的企業,向內的變革,快速從模式驅動、資本驅動轉向組織驅動、運營驅動、數字驅動。
具體地說,如何盤活物流企業的沉沒成本,物流企業的資產、單據、貨物等實物是否能提高在銀行的信用征信?如果物流企業的數據非常齊全,可以明確看出公司的經營狀況、發展趨勢、盈利預期等,憑借這些有效數據自然可以輕松獲取金融機構的融資。
因此,物流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為破解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可以實現物流行業的信息共享、風險評估和融資審批的自動化,提高融資的效率和準確性。
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平臺對企業進行全方位透明考察,消除金融機構對于企業還貸能力的顧慮,為物流行業融資奠定基礎。例如,網絡貨運平臺通過信息化技術應用和信用體系搭建,可以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無法解決的運輸業務真實性核驗難題,設計定制化的物流金融服務,對其進行線上授信,及時解決物流企業的融資問題。
同時,物流行業借外資開放的東風,吸引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物流科技創新,根據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需求,針對性地申請多元化金融服務。
開放背景下,物流企業融資需要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包括外匯風險、市場風險等,以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企業需要謹慎評估和準備,以更好地把握金融開放所帶來的機遇。需要仔細閱讀貸款條款,了解貸款的利率、還款方式等,以便更好地掌握貸款的情況,避免出現意外情況。
2024年,將是外資銀行貸款元年,解決或緩和物流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國際資本的參與可以通過降低風險溢價而降低融資成本。需要更加注意的一點是,金融開發可能緩解物流實體企業投資的融資約束,但物流企業的投資需要理性,不能盲目鋪攤子。
結語:物流企業要從過去的激進模式,調整到理性冷靜模式,放棄規模迷信,燒錢換規模,不計成本的“價格戰”的打法下,企業難發展。
曾經,資本驅動、模式驅動的環境里,規模增長意味著成長潛力,相當長一段時間陷入“增收不增利”“規模不經濟”的惡性循環。不錯,規模是門檻,是競爭壁壘,然而達到規模門檻后,需要更強調成本、利潤、資產、網絡、客戶結構等維度上的成功,將規模效應沉淀為成本、時效、服務、利潤等能力,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