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果說宇樹機器人以美侖美奐的舞姿亮相春晚是一家企業的展示,那么,亦莊的機器人馬拉松賽,則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集體亮相,雖然有跌倒等許多不如意處,但畢竟是一場極限壓力測試,展示了機器人各項成果,也暴露了諸多痛點,從具身智能角度來看,我們還需努力。
一、半馬開先河
全球首場以人形機器人為主角的半程馬拉松比賽,是一場視覺盛宴:80厘米的“小個頭”與1.8米的“大高個”同場競技,10公斤的輕巧身軀與80公斤的穩重體格各顯神通。20支參賽隊伍攜帶的21臺機器人,覆蓋了從工業級到服務級的全場景產品,堪稱一場“科技奧運會”。
賽道設計上,21公里涵蓋柏油路、碎石地、9°陡坡等復雜地形,對機器人的運動控制、關節散熱、電池續航提出極限挑戰,這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試,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是具身智能。對于具身智能產業,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是我國具身智能發展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場景,宣告具身智能產業正式跨入”跑量級”進化時代。
目前我國具身智能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太多的難題需要去攻克,通過一場比賽無法驗證和解決所有的技術問題,但我們仍然相信,賽道上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將通向具身智能的下一個傳奇。
其實參賽馬路松,是為了更好地驗證人形機器人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并在過程中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驗證國產機器人在一體化關節、運動控制算法、散熱技術等領域的階段性突破成果如何?21公里,參賽機器人僅精密關節運動就要完成約25萬次。
也是對具身智能技術的一場集中測試,機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靈活度,以及換電的頻次和效率,實質上是對環境適應、運動控制、續航能力、通信干擾等技術的極限測試,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對應著未來生活中具體的應用場景
參賽的機器人,除了人形外觀不一樣之外,其技術路線也不完全相同,從續航設計到動態穩定性,從算法協同到環境適應性,每一個技術細節都經受住了真實地形與時間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之前需要多方面驗證,馬拉松是一個很好的極限測試,如果人形機器人能跑下馬拉松,最起碼代表機器人的結構穩定,續航可期,為未來走入工業應用場景和家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馬拉松暗合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演進邏輯,當前仍處于技術驗證向場景落地的過渡期,正在經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第一次負重跑”,這場馬拉松的價值,恰恰在于用真實場景倒逼技術進化。
比賽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場景和數據,折射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應用的轉型趨勢,透過參賽機型的技術細節,可窺見行業三大進步方向:運動控制算法的革命性迭代,輕量化與耐久性的平衡藝術,軟硬件的天然融合。
更讓人們關注的是,大部分參賽團隊都是近年才成立的公司,和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相比,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都很年輕,獲得冠亞軍的機器人公司,都是2023年前后才成立的。
正因為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目前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不僅創業者們需要大量投資保證平穩的發展,投資人們也非常需要一個能夠集中展示各家企業能力的機會,一場精彩絕倫的比賽已經充分展示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強大研發實力和各家的優勢。
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僅涌現出一批初創企業,同時吸引了科技巨頭企業、汽車企業、家電企業等跨界入局,以及上游零部件和元器件企業宣布針對性開發產品甚至進入整機環節。
隨著開源架構、關節模組和產業鏈的持續突破,為新入局廠商提供技術基礎,而產學研用合作加強,各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應用。
機器人馬拉松賽,也給這些年輕的公司提個醒: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堅持“馬拉松”式的長期主義,其技術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波士頓動力的Atlas歷經20年迭代才接近實用化,應用場景的解鎖,需要比賽事更漫長的技術沉淀,半馬賽已結束,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馬拉松”,才剛剛開跑。
這場比賽,不僅是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成人禮”,也是人形機器人科普的盛會,營銷展場。
持續走高的流量釋放了深度科普空間,互聯網圍觀打破了圈層界限,奔跑的機器人以最直接的互動方式傳播了前沿新知,實現了廣泛的技術普及,更點燃了全民的科學熱情。
比賽集中展示各家企業機器人性能,吸引大量投資機構前來觀看,促進了企業與投資機構建立聯系,華夏機器人ETF(562500)也在路旁設有展臺,以吸引普通投資者。
亞軍得主——松延動力的董事長頭戴“必勝”頭套,給自家N2打起了廣告,同款機型上線京東拍賣平臺,近4萬人圍觀。
總之,這場人形機器人半馬,各方都有所收獲,機器人尋求真實場景的落地驗證、投資人關注落地機會、參賽企業也收獲了一波商業流量,于是,下一場賽事也在緊鑼密鼓地在進行。
行業領軍者宇樹,正忙于準備人形機器人的格斗大賽,預計5 月至 6 月舉行;而無錫將于4月底承辦國內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比賽將設置更多類型的比賽項目;8月即將舉行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涵蓋田徑、足球等項目,將進一步驗證機器人的靈活性與多任務能力。
二、結果欠完美
平時機器人公司對外宣傳得很炫酷的視頻,使大家擁有較高的心理預期,對于人形機器人半馬,人們的期望值很高,但現場的情況并不令人歡欣鼓舞,甚至有點不盡如人意。
人形機器人,并不是曾經宣傳的那樣“全能”,有些參賽者連路都走不穩,多數機器人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跌倒、過熱、電力不足等問題,甚至需要人類操作員在旁協助,進行遙控或緊急維修。參賽的20支隊伍中,超半數參賽機型出現啟動失敗、偏離賽道等問題,只有6支隊伍跑完全程,倍受關注的明星機器人宇樹G1也令人大失所望。
還有每個機器人身后都跟著2-3名工程師,在奔跑中更換電池,追著給機器人降溫,難怪有網友不無欣喜地說,“以前擔心機器人搶飯碗,現在發現它們連跑步都費勁……”
看起來高大上的機器人,其實很多根本沒法穩定跑完一場比賽,反映出當前技術在應對復雜現實場景時存在局限性,令人不免嘆息,但也有許多感人的畫面,在手機上刷屏。
來自于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天工Ultra”,以踉蹌的步態、摔倒再爬起的笨拙,蹣跚沖線,獲得冠軍;獲得亞軍的松延動力的N2機器人,跑到一半,頭部因金屬疲勞斷裂突然脫落,但身殘志堅,堅持跑完全程。
也有許多具有哲理的場面,比如來自“EAI”隊的機器人,以每小時5.4公里“走”完全程,卻獲得前六,再次驗證了“龜兔賽道”正確性,證明了慢不可怕,只要你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再比如,美女機器人“幻幻”,絕對是整場顏值最高的,但剛起跑就原地宕機,說明了光有漂亮的外表,沒有內涵是不行的。
曾在春晚獲得贊譽的宇樹G1機器人,一出場就摔倒,引起了不少網友對其性能的質疑,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匆忙下場回應,參賽者是第三方客戶改裝的機器人,用自己的算法參與了比賽,宇樹并未參與,機器人和其他電子產品類似,表現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關。
這場比賽,在追求完美的人們看來,并不完美——那些在實驗室或舞臺上看似完美的演示,經不起真實場景的摔打。很多人曾認為,5年之內,具有基本人工大腦水平的機器人即將進入我們的生活,原來現實的機器人在續航力、持久度、具身智能等方面還有這么多的不足,離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
對產業人士來說,正確認識了機器人發展的真實階段,現實刻度,需要警惕“唯表演論”陷阱,本田ASIMO的退役標志著技術路線從“炫技”轉向務實,需警惕泡沫化風險。
很多賽前重倉機器人相關股票的散戶,估計周一又得上演跑的快,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賽事期間相關企業新增注冊量同比激增15%。
比賽暴露了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共性短板:盡管語音交互、視覺識別等技術已相對成熟,但復雜環境下的動態平衡、多自由度關節協同等“硬核”能力仍處于攻堅階段,印證行業共識——人形機器人成熟至少需若干年。
但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的,5年前國產機器人連走路都哆嗦,今天已能跑了,并且,這是一場充滿試錯與突破的“長跑”,走偏,摔倒,掉頭等意外情況,都是是“有效失敗”。
技術迭代的軌跡正藏在每一次試錯中,機器人每摔一跤,就是千萬級的數據寶藏,需要用“過程導向”的思維來看待比賽,積累的數據與經驗,終將托起未來更多的可能,這些在實驗室里模擬不出的”翻車現場”,反倒成了技術迭代的加速器,這是一次對技術的摸底,也是一次對于產業化規模應用標準的探索。
這場賽事沒有絕對的失敗者——即便未達終點,所有堅持比賽的機器人都在積累寶貴的數據資產,比如,收集的坡道能耗曲線,價值遠超比賽名次;比如行者二號隊依靠冗余設計在關節卡頓時完成自修復重啟,檢驗了自修復能力。機器人跌倒的姿勢,也是成長的印記
亦莊賽道上的每一次轉向、每一度爬坡,都在為規模化應用探路,比賽并非僅僅是展示各公司實力的“秀場”,而更像是對工業制造、物流配送、災難救援、工業巡檢等場景的“實戰演練”。
中國機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這是將來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1897年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剛開始只能照亮45小時,卡爾·本茨制造的世界上首臺汽車,比馬車速度還慢。
這場全球首跑的北京機器人馬拉松雖然“并不完美”,但它驗證了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開放姿態與戰略定力,對于參賽企業展現的是不怕自曝其短的自信和開放,更是以問題為導向將產業推向高端的堅定決心。
這場賽事雖然暴露了行業內機器人各種問題,但是確有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分水嶺”,把過去各自為戰的“技術孤島”,整合成覆蓋伺服電機、運動算法、場景應用的超級生態圈,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參加比賽,就是勝利;跑完全程,就是王者。既是國內人形機器人前沿技術的展示,也是人類嘗試帶領機器人前往落地應用的下一個賽點,是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成人禮”,立足于當下,定義于未來,
亦莊機器人半馬,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是一件大事,它叩開了智能文明的新紀元,一個新興產業正在踉蹌中重構新的世界。
三、同志需努力
人形機器人,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工程問題,覺得它是“終結者”一樣無所不能,是不現實的,就是要全面替代人類的工作,還很遙遠,在技術創新、場景深耕方面還要我們更加努力的工作。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與傳統AI依賴堆算力、堆數據不同,具身智能更注重“感知—行動—反饋”的閉環,在真實或虛擬環境中不斷與環境互動,逐步提升理解與決策能力,為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這就是亦莊舉辦機器人半馬賽的宗旨,也是企業參賽的目的。
今年我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占全球一半,憑借“政策+產業鏈+成本”三重優勢,我國占據全球人形機器人30%以上市場份額,當前,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正通過“應用驗證 - 技術突破”的雙向循環模式加速發展,預計203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人形機器人比賽,作為一個窺見行業發展真實情況的窗口,告訴我們,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穩定性和泛化性均有所缺失,如何讓人形機器人主流產品實現“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加快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轉變呢?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
不錯,我國截至2024年7月,持有的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超過19萬項,占全球比重三分之二;在過去5年中,中國內地人形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多達 5688 件,全球領先;中國人形機器人在智能化、運動控制等方面處于全球第一梯隊。
但與美國相比,在高端芯片、精密減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領域存在差距。高端芯片依賴進口,限制了機器的運算速度和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精密減速器在精度和穩定性方面還需提升,從而加強機器運動精準度;人工智能算法在復雜場景下的適應性和學習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距離。
對于人形機器人,我國制定的發展目標是宏偉的。工信部2023年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到2027年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未來5年里,復合增長率要達58%。
我國明確將人形機器人列為“顛覆性技術”,要在未來10~15年成為新一代智能終端的主流形態之一,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未來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推進科技和產業的融合,是未來產業十大新賽道之一。
資本市場也十分給力,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含港澳臺)發生的人形機器人整機或核心零部件相關的融資事件至少為31起,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80億元,而中國企業就貢獻了40億元,占到了全球人形機器人融資規模的一半。
要實現上述目標,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仍需攻克穩定性與成本的雙重難關,目前各種機器人價格開始不斷下探,很多機器人公司的一些簡化版型號,正在向10萬的價格進軍。
人形機器人的目的是應用,應用可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短期在工業場景爆發,中期進入服務領域,長期構成家庭生態。應用的落地要聚焦于從可控環境下的特定任務切入,構建“可控環境+特定能力”的產品應用閉環。
比如,人形機器人在汽車產線、3C數碼制造等工業場景中開展實訓和測試,承擔一些簡單重復的搬運、裝配等工作任務,目前在服務領域,特種領域也有應用,北京亦莊發布“萬臺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規劃九大場景超萬個應用機會。
應用的全面落地,需要量產配合。中國人形機器人想要在搶占全球市場的高地,最重要的是否有量產的能力,業內確實有對人形機器人“高估值,低量產”的擔憂,因為最終買單的,永遠是萬臺訂單背后的真實市場。
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已經從“押注技術概念”轉向“驗證量產能力”。小批量試產是短期可用性的關鍵驗證點,而量產后的持續優化則是長期可靠耐用的保障,這次馬拉松反映了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于實驗室向規模化過渡的階段,技術驗證與商業化落地之間還需時間和過程。
量產推動成本從百萬元級向十萬元級跨越。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銷量或將達到7300臺,占比超過了一半。
企業方面,2025年,靈寶將實現線下交付一百臺左右;松延動力,N2機器人起售價為3.99萬元人民幣,發售后就已獲得超500臺訂單;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產業,目標2026年實現量產能力突破萬臺。
更為重要是中國通過政策補貼與產業鏈整合(如減速器、絲杠等核心部件國產化),有望在2027年前實現工業級機型成本下降40%,賽事中宇樹G1的模塊化關節、天工Ultra的電池快換設計,均指向可維護性與量產可行性的提升。
盡管多家廠商已公布2025年量產計劃,釋放積極市場信號,但從技術驗證、系統穩定性到場景落地,規模化量產仍需突破全鏈條協同挑戰,而非單一環節的單點突破。
企業單打獨斗現象普遍,需通過政策引導形成集聚效應,北京在這方面已有布局,此次參賽的冠軍“天工Ultra”就是制造業共振,集群聚力的產物。小米機器人的制造業優勢為其提供了先進的AI視覺感知系統和運動控制算法支持;優必選則憑借全棧式技術能力,為其提供了關鍵的關節技術和結構可靠性設計;北京京城機電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為其提供了高精度的核心部件支持。
北京亦莊集聚了300余家生態企業,覆蓋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再到多元應用場景落地的完整鏈條。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長期積累的優質數據為第二名松延動力旗下的機器人參賽選手提供步態數據與服務支持,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的“慧思開物”通用平臺,打破了傳統機器人單一任務開發模式。
本體研發分別從上下肢功能突破,上肢著重提升精細操作與負載能力,下肢則在足式結構的環境適應性、運動效率方面探索最優解。比如“天工2.0”將搭載靈巧手,不僅能在腿部移動方面表現優異,還將具備更強的上下肢協同能力以及上肢操作能力。
核心零部件、能源系統、控制系統、感知系統之間構成硬件架構和高效集成,還需與操作系統、具身大模型和通信模塊等軟件系統協同優化,構建統一高效的整體系統能力。
高精度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制約成本控制與性能突破,因此從跑贏賽事到跑通產業鏈,核心部件國產化要推進,加速行星滾柱絲杠、六維力矩傳感器等國產替代,從而降低單機成本;從能源系統來說,固態電池與無線充電技術也是突破方向。
賽事背后,我國高密度電池、一體化關節、智能傳感設備等關鍵技術正在加速成熟,展現了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技術交叉融合的“競爭高地”上的綜合實力。
在人形機器人行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機器人除了大腦外,最重要的便是關節。人體關節超300個,關節作為機器人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組成部分,集成了驅動器、電機、減速器、編碼器和控制器等多個關鍵功能模塊,占據了整臺機器人超過50%的成本。直接決定了機器人動作的精度、協調性、爆發力及在復雜地形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此次馬拉松比賽所暴露出的問題,應該說人型機器人在關節精度、熱量管理、電源、算法和通訊上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然而,這方面,我國有許多企業以具備騰飛的實力。
比如年輕的南京初創公司因克斯,盡管成立僅三年,卻憑借卓越的自主研發能力,在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領域領跑行業。在此次賽事中,超過半數參賽機器人使用了因克斯的關節模組產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也包括本次賽事的冠亞軍隊伍。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慶等10余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我們相信,中國憑借完整的工業基礎與政策支持,將在減速器、電機、輕量化材料等領域占據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國產供應鏈在核心零部件(伺服電機、傳感器、減速器等)的替代能力已將實現突破性進展。
未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需從硬件到算法的全鏈條突破。從單一部件到硬件生態,從核心零部件到系統集成,從算法開發到應用服務,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正以全鏈條突破的姿態加速完善。
我們發現,參賽機器人仍需依賴信號跟蹤或遙控操作進行比賽,尚難實現自主完成全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實時路徑規劃和避障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智能”仍是下一階段技術突破的關鍵方向。
人形機器人本體、“小腦”(運動控制)、“大腦”(具身智能大模型)之間需深度融合軟硬件一體化,融合視覺、力覺與慣性導航數據,提升環境交互能力成為重點。
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為人形機器人注入了語言理解、視覺推理和常識認知能力,決策能力,使其從單一任務邁向相對通用,其實,具身智能機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的,在水里最好是魚的結構,在空中最好是鳥的結構。
能用、好用的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集成是核心的發展瓶頸,具身智能應用場景的挖掘和商業模式的確立仍需時間探索,具身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具身智能機器人攻關是一個生態工程,但目前機制尚未完善,各環節的協作還不夠。
人形機器人朝著更高級的具身智能方向發展,通過深度融合多模態感知技術、強化學習和規劃算法,實現更復雜的任務執行和環境適應能力,它們能夠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實時感知信息,自主做出決策并調整行動策略。
具身智能產業大潮來襲的時候,多家軟件、硬件企業能夠及時將產業的觸角延伸至人形機器人,并以產學研協同、軟硬件結合、開發場景化應用等方式,實現了傳統優勢產業與具身智能這一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要產業政策、資本熱度與技術積累形成共振。北京憑借頭部企業集聚、全產業鏈閉環及頂尖高校資源,在具身智能這條新賽道上展示出獨特優勢。人工智能產業優勢為北京人形機器人夯實了算力底座,高端制造業為具身智能構筑起產業化基石,政策支持則在制度層面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北京亦莊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新城,2030年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具身智能產業大潮來襲的時候,多家軟件、硬件企業能夠及時將產業的觸角延伸至人形機器人,并以產學研協同、軟硬件結合、開發場景化應用等方式,實現了傳統優勢產業與具身智能這一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
結語:從實驗室走向真實賽道,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長遠來看,每一次踉蹌跌倒都積蓄進步力量,未來,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與生態完善,人形機器人或將成為重塑生產與服務模式的核心載體。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