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0月16日北京、上海、山東等12省份公布收費公路摸底結果后,昨日17日,廣東也加入公布摸底結果的“大軍”。
據廣東收費公路信息公開表數據,2010年,廣東收費公路收費金額達354.79億元,償還債務183.29億元,還貸金額占收費金額約為52%,平均每年每公里收費279.8萬元。截至2010年底,債務余額達2267.43億元。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廣東共有218個主線收費站,收費里程12678.63公里,占通車總里程比例約為6.67%。
業內專家表示,新一輪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進行“摸底”,較以前的不透明狀況更進一步,但由于收費強度大,對物流成本造成“很大的影響”。在目前國內物價攀升、CPI高企的環境下,對收費公路進行延長收費年限或降低收費強度,有利于給物流成本“減負”。
欠債均在百億以上
經營收入與債務“剪刀差”擴大
目前,距離今年6月全國開展為期一年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已經時過4個月。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6日,有北京、上海、貴州等12省份公布了收費公路摸底調查結果,收費公路債務高企的現象令人擔憂。17日,廣東公布結果,高達2267.43億元的債務幾乎接近之前12省份債務的30%。
截至16日,2010年,北京、上海、貴州等12省份收費公路收費額達1025.7億元,但累計債務余額卻高達7593.5億元,經營收入與債務情況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
從經營情況上看,雖然12個省區市收費公路收費額達到上千億元,但利潤情況卻并不樂觀。目前,除了北京收費公路的利潤為正數、遼寧和寧夏利潤為0外,其他九個省份的利潤全部為負,且缺口呈現擴大的趨勢。
在收費公路累計債務余額這一項,江蘇、云南、山東都超過了1000億元,其中,廣東累計債務余額更是高達2267.43億元,江蘇的累計債務余額達到1338.1億元,寧夏最低,但累計債務余額也有為147.5億元。
今年6月中旬,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下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目前,全國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已進入“自查自糾”第二階段。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在上報過程中進行自查自糾,讓地方自己上報,涉及到利益問題,有可能存在虛報瞞報的情況,這樣將不利于后期工作的開展。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董焰告訴記者,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收費公路的“賬本依然不透明,對其準確性還要持懷疑的態度,但相比以前不公布賬本來說,還是要進了一步”。
收費公路“消極還貸”
物流成本承受高壓
根據公布的數據,2010年,山東收費公路收費額為189億元,其中還貸額為155億元,還貸額約占收費總額的82%,平均每年每公里收費211萬元,而廣東平均每年每公里收費279.8萬元也相對“中規中矩”。
相比山東與廣東,北京收費2010年收費60億元,平均每年每公里收費額達700多萬元,在已經公布的省份中位居前列。其中,還貸約21億元,還貸率僅為三成左右,是已經公布的省份中最低的。其中更有高達20.14億元的收費只是用于償還利息,但貸款本金只償還了5200萬元。
據了解,北京收費公路從1987年以來陸續建成通車的,累計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455億元,但截至2010年底,債務余額仍為439.23億元。這意味著,北京23年來每年平均只償還幾千萬元的債務本金。
根據相關規定,政府還貸公路的收費期限最長不超過15年,中西部地區最長為20年。而經營性公路的收費期限相對較長,最長不得超過25年,中西部最長為30年。業內人士表示,巨額的債務壓力將進一步使收費公路上的通行車輛承壓,這也將造成物流成本的上升。
此外,各地收費公路的養護、運營成本都不算低,差距也較大。經計算,北京收費公路養護和運營成本每年每公里為238.37萬元,而貴州、云南和寧夏這三個省區的收費公路養護和運營成本每年每公里不到40萬元,其中云南最低,收費公路養護和運營成本為每年每公里32.18萬元。
董焰認為,不同地區的養護和運營成本“其實沒有那么大的差距”,就好比不同地區的人買冰箱可能價格有高有低,但維護成本并沒有多大的差距。
物流成本推高物價
專家:降低收費強度對物流“減負”
董焰告訴記者,在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真正由國家財政出錢的并不多,一般靠“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模式進行。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里程約為7萬多公里,按照規劃,未來國內高速里程將達10萬公里以上 。
高企的公路收費情況一直為物流業所詬病,過路過橋費、油價、人力成本已經成為壓在物流業上的“三座大山”,給目前“漲聲不斷”的物價帶來掣肘。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國內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達18%,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控制在10%左右,國內物流成本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倍。
廣東省物流協會副會長馬仁洪表示,作為物流行業來說,希望時間越快越好,但收費公路站點過多嚴重影響物流的效率。如果說高速公路不收費那也不對,利用資本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很好的政策。
然而,由于收費標準過重,這一好政策也面臨民眾諸多指責。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目前,德國貨車平均每公里通行費約為0.15美元,而中國則在0.12至0.21美元之間,而二國的國民收入則相差數十倍,不平衡的物流成本成為物價高企的重要“推手”。
馬仁洪認為,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收不收費的問題,而收費過重的問題。如果一條高速公路可以使用五六十年,但投資者“建關設卡”,要20多年的時間把五六十年的費用給收回來,這不太合理,“每公里0.5-0.7元的成本非常之高”,希望國家用財政收回、延長收費年限或降低收費標準的方式,從而給物流行業“減負”。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