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流通領域條塊分割,缺乏統一的管理。長期以來,我國貿易分為內貿與外貿,這種體制適應了我國計劃經濟的要求,雖然在長期短缺經濟和封閉經濟條件下,這種體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這種體制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出來,它嚴重桎梏和阻礙著全國統一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國國內貿易也處于條塊分割的狀況,農產品、工業消費品、生產資料、再生資料、生活性服務、生產性服務、信息服務等商品流通相互分割,政府流通職能部門分割,形成商品流通領域11個部門分管,沒有一個主導的流通宏觀調控部門,不利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的市場體系的形成,也不利于統一的現代流通產業發展。
二是流通組織結構不合理,呈現小散亂弱的狀況。(1)流通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且松散。我國流通產業中小企業所占比例為99%以上,企業規模呈現小、散、亂、弱的狀態,企業擴大規模的方式主要是單體擴張,限制了企業規模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產業集中度低。而國外流通企業大多采取連鎖經營的方式來擴大企業規模,我國連鎖經營規模僅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多一點,需要大力發展連鎖經營。(2)流通企業之間關聯性差,組織結構松散。發達國家的流通企業間關聯性主要體現在企業所有權的集中度較高,大企業通過參股、控股乃至收購等手段,以資本為紐帶,把大量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協作范圍,以一個大公司為核心,組建規模巨大的企業集團,形成穩定的市場供應鏈。而我國企業之間的市場聯系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供求關系,且缺乏“長期交易”行為,不同的行業、企業、地域之間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導致企業組織結構松散。(3)流通網點分布不合理,組織結構差異性較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國外引進的超市、折扣店、大賣場等新型業態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和東部沿海大中城市,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使流通產業發展顯得不均衡。
三是流通產業信息化程度較低。(1)流通產業的信息水平較低。在計算機和網絡時代,我國許多流通企業的信息建設相對滯后,許多企業的信息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裝備不足,人才缺乏且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信息管理機構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規范、信息處理和傳輸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員技術素質低等。(2)信息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國流通企業用于信息技術和裝備方面的投資僅占總資產的0.3%,而美國已經達到10%以上,相比較差距較大。(3)網絡營銷不充分。目前80%的流通企業從形式上都接入了互聯網,但大多數企業只是在網站上建立了一個網頁而已,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絕大多數大中城市都普及了POS系統,但沒有充分發揮信息管理功能。
四是流通經營方式落后和觀點落后。許多流通企業主要采取低價競爭策略,許多先進的經營方式沒有采用。如遠期交易、期貨交易、代理經營、信用交易、網上交易、租賃經營、物流配送、連鎖經營,以及多種現代流通科技發展還很不夠。許多流通企業缺乏以顧客為中心、參與市場競爭、注重企業形象等經營理念,而這卻是21世紀市場競爭最需要的。
五是流通國際化程度較低。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餐飲業、批發市場走出國門,但是我國大型流通企業“走出去”參與世界競爭的較少,個別走出去的零售企業還具有某種政府行為,因此效果并不很好,流通企業應按市場經濟規律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內外貿行政管理機構合并后,許多國內貿易企業還沒有充分利用外貿企業的國際銷售渠道優勢,參與市場競爭。
六是流通產業在加快經濟運轉方面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我國流通企業資金周轉率較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資料表明,2003年我國大型流通企業流動資金周轉速度僅為2.3次,而發達國家流通企業資金周轉速度達到20次以上。2005年全國商品庫存1.8萬億元,累計在3萬~4萬億元,其中流通企業的庫存也在增加。社會庫存大量增加,增加了產成品資金占用和經營成本,導致企業效益下滑;相互欠款和呆壞賬增加,導致社會資金周轉速度下降。
七是中國離貿易強國的距離較大。我國是制造業能力較強,是世界制造業中心,但交易能力、定價能力較弱,不是貿易中心、營銷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因為我國處于“微笑曲線”低端,加上流通力較弱,只能拿到一小部分利益,在國際交換中處于分工的低端。從出口來看,我國現已是出口大國,但是不是出口強國,沒有出口價格的定價權。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